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黄梅戏成就的明星人物——王少舫(3)

2010-02-22 15:4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秩名
新的伴奏乐器再加上那不同于旧法中依照安庆土语上韵的京白唱腔,使王少舫唱出的黄梅调一下子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好奇。许多人争相前去观看他用京胡托
 
新的伴奏乐器再加上那不同于旧法中依照安庆土语上韵的京白唱腔,使王少舫唱出的黄梅调一下子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好奇。许多人争相前去观看他用京胡托着唱腔的演出,从此王少舫便有了一个“京托子”的绰号。虽然不久后王少舫就回到了原先的京剧班子,但他并不知道这一次与黄梅调碰撞所迸发出的火花,会在他将来的演唱生涯中引领方向。
 
丁永泉是那一时期当地黄梅调四大演出班子中最有威望的一位前辈,解放以后,这种地方小戏在新中国政府的支持下,终于登上了正规的舞台。这时力图新发展的丁永泉,想起了“京黄合演”时期王少舫给黄梅调带来的活力。
 
从地方戏到大舞台,王少舫对黄梅戏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安庆渡过的日子,让他深知当地百姓对黄梅调的喜爱。虽然这样的民间小戏需要改进,但如果脱离了基本的戏路,那是一定不会被戏迷接收的。
 
按照中国的传统调式,早先的黄梅调采用五声音阶。与西方音乐相比较缺少了亲切音和变更音,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欢音和苦音。而以表现平常百姓喜怒哀乐为主的黄梅调,正是失去了这些能够丰富人物情感,激发故事情节的戏腔。
 
虽然这些唱腔是为了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但王少舫已经让整个黄梅调从五声音阶提高到了七声音阶,从而使乐曲的旋律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唱腔上采取了变化,就意味着伴奏乐器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年就曾经把京胡引入过黄梅调的王少舫,再一次把弦乐加入了进来。但是,这一会得到的反响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就这样,王少舫不但把京剧的唱腔,伴奏乐器渐渐地融入了黄梅调。同时,也使武打功夫甚至出场台步这些原本未曾有过的情景出现在了舞台之上。然而,更让当时戏迷喜出望外的却是另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景象。
 
正在黄梅戏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动荡的年代不期而至。黄梅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王少舫也失去了他所钟爱的舞台,但这一切并不是对他最残酷的打击。1968年4月,日渐温暖的阳光并未使王少舫感到一丝暖意。因为在这个春天里,与他有着珠联璧合般默契演出的严凤英过早地结束了她自己的生命。
 
1978年《天仙配》重新演出,当王少舫再一次回到剧场的时候,他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再也无法看到严凤英的舞台了。
 
王少舫虽然在舞台上继续与其他一些演员配戏,但一种莫名的孤独从此蔓延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只有演出才能排解一切。
 
到上个世纪80年代,王少舫仍然坚持在舞台上表演,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找回他失落的年华,告慰离开他的亲密伙伴。
 
1986年7月9日凌晨,67岁的王少舫走完了他艰难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参加黄梅戏的演出。
(责任编辑:国乐飘香)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