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丛林密层层,
山花烂漫香味浓,
晚霞金光照峻岭,
劲松挺立披彩虹。
看,虎头崖上站着一位老汉,
身躯高大好威风,
是兰布的裤褂卷着腿儿,
有一双草鞋脚下蹬,
往脸上看,方面大耳高颧骨,
鼻直口阔脸色红,
雪白的胡子像银丝,
真是根根见肉条条透风。
他身背着猎枪四下望,
两只眼炯炯放光好像两盏灯。
往远处看能识别山猫野兽的保护色,
朝近处瞧能辨认各种不同的小爬虫。
这老汉今年高龄七十岁,
腰板不塌背不弓。
一攥拳胳膊上面都是肌肉,
疙里疙瘩尽是棱。
手上的茧子赛钢锉,
不怕磕,不怕碰,不怕磨,不怕蹭,
不怕扎,不怕钉,扎不透,拉不疼,
这双手是又坚又硬还又灵。
他猎取的大野猪,
单手一抓背上扔,扛起采噌噌噌照样把山蹬。
说出话音儿像铜钟,
叮呵当的震耳鸣。您听老头多硬棱。
您要问这老汉的名和姓,
他是向阳大队的护林员,名叫赵青松。
这段《峻岭青松》从头至尾,一共是340句词。以上这段对老劲爷赵青松描绘竟是用了30句词,接近1/10了。在我写的快板书中,用30句词描述人物的外貌,这要算最多的了。写作过程中,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一段节目开头30句介绍人物,还不能展开故事,观众能不能听下去呢?如果观众听着不耐烦,一散神,整个节目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演出了这段节目。效果出乎意料,不仅不拖不散,有力地吸引住观众,还受到观众的欢迎,场内竟然出现了一阵彩声。在一次座谈会上,曲艺评论家有的说《峻岭青松》开头描写护林老人的一段词,不仅写出了英雄老人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老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