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源远流长的翼城花鼓 (2)

2009-10-26 16:22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古韵
翼城花鼓的起源和庙会、赛会、结社、社火有密切关系。大凡这些活动必然离不开打花鼓。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及民国年间,翼

翼城花鼓的起源和庙会、赛会、结社、社火有密切关系。大凡这些活动必然离不开打花鼓。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及民国年间,翼城花鼓已成为人们在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出现的重要节目之一,人们年年搞祭祀,年年闹社火,推进了翼城花鼓的发展和流传。所谓 “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打花鼓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用震天的锣鼓、生机勃勃的集会游行来唤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花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含有祝福和祈求丰收、幸福的意愿。此外,在寺庙迎神赛会的时候,也有大规模的花鼓出动,这类群众性的集会是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

花鼓打法

根据表演者挎鼓位置的不同,翼城花鼓有高鼓、中鼓、低鼓之别,将鼓右高左低系于紧贴下巴处的称高鼓,将鼓稍斜挎于胸前的称中鼓,低鼓的位置在腰部。

翼城花鼓开始只是一人一鼓表演,将鼓系在胸前右高左低,成斜坡状,双手用鼓槌在鼓的两面轮流击打,每拍两下,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打一个鼓,双手使用的是木制硬槌,同时有大锣、呆锣、小镲伴奏。后发展到一人多鼓表演,是由一个技艺高超的鼓手,在头、肩、胸、腰、后背、腿、脚等部位系鼓进行表演。一般的最少挂三面鼓,三鼓是一个头鼓、一个肩鼓、一个胸鼓;五鼓是一个头鼓、一个肩鼓、一个胸鼓、两个腰鼓;七鼓是一个头鼓、一个胸鼓、一个肩鼓、两个腰鼓和两个腿鼓,名为“满天星斗”;九鼓是再加上两个小脚鼓。打多鼓右手使用的是用牛筋或麻绳制成的软绳。多鼓表演时是背花锣者先出场,再引出多鼓手,二人一退一进,到了场子中心后,背花锣者闪到一旁为鼓手击锣助威,让多鼓手开始表演自己娴熟精湛的击鼓技巧。因为鼓手身上系挂的鼓多,不便于大幅度的移动位置,所以多在原地表演。观众可以看见艺人双手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飞舞缠绕,无论是蹲下打、跑起来打、左旋右转、拧腰甩膀、踢腿跺脚,鼓点始终清脆响亮,接连不断。花鼓的另一种打法就是将鼓斜挎于腰侧,鼓槌的持法打法类似腰鼓,手腕手臂动作神速。

表演形式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以广场表演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鼓手配有女苗子(旦角)的和小丑的表演。先由鼓手带着女苗子和小丑跑各种队形,然后由鼓手独打一段花鼓,停打后,女苗子和小丑唱一段小曲,唱完后锣又开始重新表演,这种形式应变性强牞可长可短,一般在“闹红火”时表演。解放前的女苗子都是男演员扮演,不仅头部化妆颇费一番工夫,而且服饰的打扮也不得有半点马虎,以防露出大脚。一般都是头戴花冠,上身穿绣花彩衣,下身穿绣花长裙。解放后,女苗子由年轻的姑娘来扮演,只需简单化妆即可。小丑的服饰比较杂乱,甚至有些不伦不类,一般都是三花脸的打扮,多穿红花袄、肥筒裤或类似戏剧中孙悟空的服饰,头戴凉帽或各种形状的草帽圈。女苗子和小丑相互配合,来回串跳牞互逗互引,时而“双龙咬尾”、“二龙嬉水”,时而走“剪子股”、“风搅雪”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