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蒙元时代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五)

2010-01-12 11:54
来源:中经网 作者:一元一
蒙元时代的中西交流促成了西方世界遥远的“丝儿国”记忆的复活,但无论是柏朗嘉宾还是马可·波罗,他们关于东方的印象里都没有为儒学留出相应的位置。

5、傲慢与缺失造就的伪镜像

柏朗嘉宾出使东方的大汗时,曾有过慷慨赴死的心境,蒙古人的骏马和弯刀一度是基督教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半个世纪过去了,商人马可·波罗回到欧洲,却带回了一个世俗财富的天堂。

然而,东方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

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印象已经中断了很多年,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们在大汗们的金帐内外所触摸到的,其实只是东方的冰山一角,他们的目光局限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而对真正代表着东方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则漠不关心。马可·波罗真正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他的《游记》终于重新恢复了对东方大河流域文明的重视,他在“契丹”和“蛮子”地区见识到了最壮丽的建筑、最瑰丽的金饰和最繁盛的财富,而不是在柏朗嘉宾或者鲁布鲁克所到过的大草原。

元朝皇帝

可惜的是,传教士们所带回的大草原上蒙古人的形象早已在基督教世界先入为主。大汗们的世界应该是柏朗嘉宾所描述的那样,野蛮、愚昧而且富有侵略性;或者如鲁布鲁克所描述的那样,甘心堕落在罪恶的异教之中而不愿自拔,都城狭窄逼仄,宫殿还不如欧洲的一座修道院。马可·波罗带回的东方信息,距离柏朗嘉宾们不过半个世纪,在受人尊敬的传教士和唯利是图的商人之间,人们选择了相信前者。此外,欧洲拒绝接受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也有着文明上的傲慢的因素:马可·波罗带回了一个世俗天堂,发达的驿站、完备的法律、优良的治安、繁荣的城市——当马可告诉他们杭州的人口已达百万以上时,欧洲的大城市却还只有数万人口,基督教世界无法接受一个异教世界的文明鼎盛居然会胜过自己,无疑,马可·波罗是个骗子。

——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都没有到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但他们在草原期间都听到过一些有关“契丹”即黄河流域的金帝国区域的信息。柏朗嘉宾曾高度赞美过“契丹人”的文明成就,但前提却是这些契丹人“似乎也有《新约》和《旧约》”,“敬重我主耶稣-基督,信仰永恒的生命”,“敬重和崇拜我们的《圣经》,爱戴基督徒,经常大量施舍”,如此接近上帝的民族自然是可以创造出不凡的文明的。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俗世天国却完全置身于异教徒大汗的统治之下,中世纪的欧洲显然无法接受这一结论。

马可·波罗在“契丹”和“蛮子”的区域里漫游,每到一处,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记下当地的物产、城市、建筑、道路、行船和桥梁——商人天生对货物、交通、市场之类的因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可悲的是,商人马可·波罗极力渲染着东方的物质文明,却忽略了东方的精神文明。传教士们至少还能带着傲慢,意识到异教徒们的存在;商人马可·波罗却对这些漠不关心,自然更弗论支撑中国静态帝制社会长达数千年的儒学了。

蒙元时代的中西交流促成了西方世界遥远的“丝儿国”记忆的复活,但无论是柏朗嘉宾还是马可·波罗,他们关于东方的印象里都没有为儒学留出相应的位置。这种致命的缺失,再辅以基督教世界审视东方时那傲慢的目光,注定了“丝儿国”记忆的复活只能是一种不完整的复活,13世纪中国投射在西方世界里的镜像,也只是一种不完整的伪镜像。

这种不完整是致命的。尽管儒学没有在蒙元时代取得此前曾有过的崇高地位,但蒙元时代毕竟是短暂的。当朱元璋建都南京,儒学重新成为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时,那些试图用耶稣基督叩开中国古老大门的西方传教士们(如利玛窦)不得不承认,儒学是他们所遭遇到的最坚固的铜墙铁壁。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