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幸福生活观(3)

2011-03-25 14: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蒋颖荣
四、墨家义利并重的幸福观 春秋时期,社会上充斥着天命论、宿命论的观点,人们相信福寿、贵贱、贫富是由上天安排的,人力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占卜

  

  四、墨家义利并重的幸福观

  

  春秋时期,社会上充斥着天命论、宿命论的观点,人们相信福寿、贵贱、贫富是由上天安排的,人力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占卜知晓天意而按其行事或通过祭祀取悦上天以求赐福于人。墨家力排众议,“明天志”但“非天命”,对当时预定论的天命观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墨家也讲敬畏天,但认为“天”不是世间万物、人事祸福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判断是非、赏善罚恶的监督者。天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也不必听命于天,人的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凭借的是自己的“强”与“力”,“强”指奋发图强,“力”为努力劳作,“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寒。”“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生活实际,因而,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对生命价值、家族兴旺的重视,形成了民间的寿禄幸福观。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洪范》首倡的“五福”之说,把“寿”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内容也是“寿”,其他如“康宁”、“考终命”可以说是寿的同义反复。后人所说的“五福”又指“福、禄、寿、喜、财”,为人生幸福的总称。五福之中寿为先,并有“五福捧寿”之说。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系制血缘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国人将个人的一切都与家庭、家族联系起来。因为个体的生命既不可能长久、恒寿,所以,个人愿望的实现就不能仅求之于一己之身。中国传统婚姻的本质就是传宗接代、香火永继。虽然人人希望长寿,但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个人全部的人生期待和愿望并不能通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家族的延续对实现自己的未竟幸福理想至关重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家族“香火”是最不能原谅的罪孽,只有不断地延续家族“香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火”,家族才能后继有人,因之,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便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成为个人幸福的体现。福的方式必须避免伤害到“义”,一旦丧失“义”的标准和尺度,强力就会导向幸福的反面。“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通过“明天志”、“非天命”、“强”、“力”及“义”等概念,墨家完整地阐述了关于幸福获取方式的相关观点: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

  

  五、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的寿禄幸福观

  

  古代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与正统的、学理性的传统文化相比,民间文化更加鲜活生动、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推崇的。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