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

2010-01-21 11:27
来源:儒家修身九讲 作者:方朝晖
儒家修身,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

有一次,宋代理学家程颐收到友人张载的一封信,张载在信中将自己最近关于修养的体会写成了一篇文章,请程颐指点。程颐看后在回复中说:

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近思录》卷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写的东西,内容固然不错,但是从你的行文可以看出,你为了写这篇东西,搜肠括肚,费尽心机,搞得自己精疲力竭,身心憔悴。你这是何苦呢?你口口声声要发明可以拯救人性的大道理,但是与此同时看看你自己,却活得如此辛苦,岂不是自欺欺人吗?程颐的这段话,显然是在讽刺一些人为了某一个更大的事业,而把自己当下的生活搞得不成样子。他从养生的角度否定了这种修业方式。

在这里,“苦心极力之象”与“宽裕温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为了某个外在的目标而牺牲当下,把自己搞得很苦;后者则是工作时从容自得,心里放得开,工作本身成了享受。程颐还指出,要想知道自己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如何,其实很简单,验看一下自己的心气就知道了,“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得”是指在做人方面,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感觉。就像穿鞋子一样,好与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个人在思考人生的道理时,如果想明白一个道理后,感到内心里非常充实、有活力,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和放松,那说明是真想明白了,“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把做人的道理想明白了,但在想的过程中他感到心力交瘁,有苦难言,那还不是真的想明白了,而是勉为其难,自欺欺人罢了,“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因此,他建议张载还是“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玩索”就是反复的玩味。

宰相司马光与程颐交情笃深,曾推举程颐做了当时宋哲宗皇帝(10851100年在位)的老师。有一次,程颐听说司马光为了编《资治通鉴》这部书,经常通宵达旦的不睡觉,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秉烛沉思,长时间地焦虑不安。程颐私下跟自己的学生说,司马光这个人简直是太悲惨了。做人嘛,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呢!人活一世,究竟有多少血气,经得起你这样劳耗。在程颐看来,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都要能够保持宽裕温和、从容不迫的心态,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换言之,为了事业有成,让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即使取得了再大的成就,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有些人生命质量差到了心理衰竭、身心俱疲甚至朝不保夕的程度,更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在古人看来,这就叫做“偏执”,应当“去执”。我们今天也可以借用一下西方哲学名词,称之为“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从事一种与人性相对立的工作。不是说他的工作目标不好,而这种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的追求,是不值得的。程颐所批评的正是这种异化或偏执的工作态度,它在今天的白领阶层中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呢?

在程颐看来,人生在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可能过得有意义。无论我们学什么,做什么,都不应当为了将来的目标,而牺牲了当下。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为未来的某个看似必要或宏大的目标而奋斗,而把当下的时光当作手段来对待,据说牺牲当下的生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将来。结果,无数个当下过去了,我们发现自己依然生活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情境中。最后,老了,发现自己仍然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生命。好不容易快熬到生命的尽头时,忽然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苦命。固然,有时候我们是不得已而牺牲当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但是,事实上,情况未必如此简单。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无论如何迫不得已,都应该努力把每一个现在过得更有意义,因为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的。

偶尔听说一些名人,功成名就,身家亿万,仍然选择了出家之路,了此余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看破了尘世的各种物欲,发现人生的种种追求,最终带来的都是心累和烦恼。他们感到如果不出家,就不能从为物欲所累中彻底走出来。跟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心力交瘁、心理枯竭甚至过早夭折的知识精英相比,这些人的选择未必是错的。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