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独”一词见于《中庸》、《大学》、《荀子》等多部先秦儒家著作。这个“独”字,按照朱熹的说法,指“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即每个人独有的个人内心世界,非他人所能知。“慎独”,顾名思义,就是要谨慎对待自己那个人所不知、己所独知的内心世界。《中庸》曰:
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角度来理解”慎独”,即高度警惕内心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尤其是当它们还在处在隐微幽暗之地、不为他人所知之时,就要及时加以制止,不可掉以轻心。也有人将“独”理解为不为众人所窥的场合,“慎独”即所谓“不愧于屋漏”、不在暗中做坏事。《大学》则从“诚于中、形于外”的角度理解“慎独”,即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要以内心的真诚为前提,从发心、起念到行为都主动要求自己出乎真诚。曾国藩在论及“慎”之义指出,“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说,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平时很少孤身独处、独自面对,或者说很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认真、细致地反省(即不能“守中”),对于心理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及时,导致了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即不能“发而皆中节”( “趋和”)。既不能“趋和”,也无法“守中”,导致自我的长期迷失,以及身心的和谐平衡长期得不到恢复,才会出现心理健康上的各种问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对自己有异常清醒的认识,并在平时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心理世界的种种问题,非诉诸“慎独”的功夫不能解决。
很多人在众人看来较为成功的学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他们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不错,得到了无尽的宠爱和赞赏,家长老师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只要好好听话就行了。所以多年来自己的一切,包括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找什么工作,要不要交朋友……都是父母、长辈、老师们替自己设计好了的,自己也已习惯过一种不加反省的生活。久而久之,当生活中出现矛盾,必须由自己作出抉择时,忽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面对。因为长期以来不去思考自己的真实需要,不去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本我”,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社会太功利,人人都被功利需要推着走,结果忘了人生的真实方向。当问题和矛盾日益增多后,心理健康就出问题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都缺乏认识能力,更谈不上诊治了。
有关中国人精神心理疾病的研究指出,精神或心理疾病在中国还是个隐蔽的杀手。许多患者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羞于向人道破,也不愿意去看医生,导致心理疾病愈来愈严重,从小病发展到大病。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分析师,自己给自己治病,”隐蔽杀手”的问题岂不是自然化解了吗?其实对于心理疾病,即使病人主动找医生看病,也必须依赖于病人的自觉,真正战胜疾病总是要靠自己。对于生命来说,再好的医生也不能代替自己。最了解我们的人永远是自己。因此,如果每个人都具备一点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岂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