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言行:关乎个人荣辱

2010-03-04 11:52
来源:儒家修身九讲 作者:放朝晖
一个人一生的荣辱、成败,取决于其平时的言行,故曰“荣辱之主也”。

言行:关乎个人荣辱

 
不久前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谈到自己参加一个酒会,酒会上一位有一定资历的中年总编"大人"侃侃而谈,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长时间一个人独白,内容都是一些值得炫耀的个人经历,却意识不到在场的多数人早已经感到厌倦,只是碍于情面不便打断而已。最后作者用言语"修理"了总编一顿。这使我想到,人生到了一定年龄,做了别人的或师或长,成为一些聚会场合的"重要人物",这时言行尤其容易出差错。至少你在一些人心目中相对位置高一些,有一些别人没有过的经历,这些都很容易成为你吸引眼球的"资本"。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你的优势往往导致这样的情景:有时别人并不喜欢你或者你的话,但是出于面子的缘故,只好长时间忍受你"扯淡"。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你的反感可能也特别强烈。
 
所以我感到人到了一定年龄,"谨言"更加重要。说话不注意,或者你让人感到洋洋自得,或不尊重他人时间,或无法赢得他人的兴趣或理解,或者让人觉得你"好为人师"等,都可能引起别人反感,弄不好会像总编大人那样被"修理";即使没有人"修理"你,至少自己也应该识趣一点,不要讨人嫌。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无疑也曾多次当面或背后被个别学生骂或诟病。尽管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有些是出于年少气盛,不理解老师的处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话就没有三分理。至少做老师的我,有时还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的话已经引起别人反感了,即使你的动机再好,再讲下去还有意义吗?干吗不及时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呢?类似那位总编大人的说话方式,我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也时常提醒自己,尽量不要犯同样的毛病。
 
也许你会说,这样说来,似乎我们周围到处都陷阱,连说话也这么小心,岂不是活得太累了吗?其实,过份地小心谨慎,是不切实际的。与其一再提醒自己不乱说话,不如好好反省一下病根子在哪里。比如,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自我形象的认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在公众场合中的外在表现,尤其影响他与别人交接、说话的方式。应该承认,人总是倾向于寻找一些让自我感觉能够良好的"证据"的。在寻常的日月光景里,我们比较容易因为自己在工作或生活方面的某些特殊"成就",而自我感觉良好起来。每个人在自己的心目中,都对他(她)自己有一个基本认知。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同行中最有成就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同学中最成功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本单位最特别的……这一类"自我形象",乃是个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知。到了公众场合,这些自我认知容易以其他方式体现出来,成为其待人接物的依据。其中一个常见现象就是,自我认知过于良好,自然意识不到他人的反感,也就是说,意识不到自己在公众或他人面前的形象可能不好。
 
《周易·系辞》曰:
 
言行,
 
君子之枢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