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专门分析英年早逝的采访报道指出: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躁,心情烦躁,工作急躁,整个社会处于阴虚阳亢状态,反映到人的生物体内,必然导致神经和脏器功能失调,引发一系列生活方式疾病。……中年压力,各有不同。有因重任在肩,出于高度责任心的;有因学术研究,出于执着事业心的;有因利益驱动,出于利欲熏心的;还有纯粹因无知死于无心的。无论如何,结局都是一样:失去了健康,错错错!失去了生命,痛痛痛!(《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9月1日)
这里我举一个个人的例子,来说明把生命从一种执著中摆脱出来多么困难。有一段时间我喜欢网上下围棋。初衷是把下棋仅仅当作工作之余的放松和娱乐,但是下着下着,就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为了与对手争胜负,有时长时间不肯下网。这样就从最初的放松娱乐,变成了旷日持久的疲劳战。另外,我下棋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跟人较劲。人家走了一个子,我往往会迫不急待地反击,有时人家刚落子我就出手了。结果是下棋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反而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后来被人家吃了一大片,要求悔棋人家偏不干,真是后悔不迭。这样发现自己下了好久,水平也没有真正提高。我后来想,高手下棋是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更不应该让下棋从轻松的娱乐活动变成了有损身心健康的“上瘾”。于是,我给自己订下了几条原则:
第一、不要急于落子,一定要先看清别人的意图再落子;
第二、每落一步子之前,要考虑自己的整体布局;
第三、每落一步子之前,要想清该子在若干步内对局部和全局所带来的影响。
按照这几个原则下,可以发现自己胜多负少。最大的问题还是,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严格遵守这三个原则。这是因为要改变一种旧习惯,建立一种新习惯,是非常难的。于是我给自己订了另一个更高的原则,即:不要在自己情绪烦乱、头脑不清醒的时候下棋;任何时候不要为了争夺胜负而下棋;努力在下棋时做到身心愉悦,即一定要带着闲情逸致来下棋,把下棋当成一种享受,千方百计避免耗费精力和时间的疲劳战,一旦发现这种倾向立即打住;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宁可选择观棋而不是下棋,以免损耗精神。结果我发现,下棋是可以培养人的自制力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下棋方面很好培养自制力,在其他方面他的自制力也会增强。此外,下棋确实可能变成一种培养人的涵养、陶冶人性情的活动,只是我们平时不往这方面想,才会过份看重胜负,结果演变成有损身心健康的疲劳战。
不仅下棋可以变成一种养生活动,其他很多活动,包括我们平时做的很多日常工作,都可以变成养生活动。遗憾的是,现代人由于文化的堕落,早已习惯于从功利需要的角度来理解活动的价值,把一切活动都当成完成某个功利目标的手段。按照《菜根谭》的思想,既要“宁吾真体”,又要“养吾圆机”。什么意思呢?所谓“真体”,代表我们的真实本性。学会在热闹中求得宁静,在宁静中把握自己的本性,这就叫做“宁吾真体”。但是仅有“宁吾真体”是不够的。“宁吾真体”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回到现实中去,在现实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事务灵活地把握自己。因为毕竟我们不可能完全逃避现实生活,像道士那样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何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心性,就是一个“养吾圆机”的问题。所谓“圆机”,是指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场合和不同的事务来调整自己、保持自己心性不乱的能力。“圆”是圆润,指灵活而不刻板;“机”指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说“宁吾真体”指闹中取静,那么“养吾圆机”则指能够针对各自复杂的事务来调整心理、磨炼性格,从而培养自己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在琐务和繁忙中保持心性不乱。王阳明等人常讲要“在事上磨”,和“养吾圆机”的含义是一样的,其理想都是回到此世而不是彼岸、入世间而不是出世外,达到面对生活的压力、事务的繁多和不测的事变而能“发而皆中节”,逐渐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过下棋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在事上磨”的过程。如果能够在下棋时非常好的把握和节制自己,我们可能发现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自制力也增强了;如果我们能够在各种事情上都能培养心性,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就是“养吾圆机”,也是在不断接近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愈矩”的人生理想。“宁吾真体,养吾圆机”,这八个字听起来有点道家思想的味道,难道不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吗?尤其是“养吾圆机”这四个字,是很值得玩味的。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