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学习孔子:清心寡欲,不贪恋名利

2010-02-01 15:36
来源:感悟中国式智慧 作者:常 桦
 孔子说:“学习三年却没有做官的念头,是很难得的事。”读书不含任何功利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孔子说:“学习三年却没有做官的念头,是很难得的事。”
  读书不含任何功利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儒家所崇尚的是一种生活哲学,读书的目的是学做一个君子。读书是一条道路,一种方法,它使你了解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历程,正视自己的位置,展望未来的道路。它会给你一把开启世界的神奇钥匙,你的胸襟也随之拓展。
  有的人读书只是为了求名求利,甚至由于读了更多的书,而能用更高明的方法来欺世盗名。他们是没有真正体悟到求学问道的含义。“学而优则公”,为天下百姓造福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但却不是求学的终极目的,更不要把学问看作升官的一个砝码。“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在生活中做一个实践道德的君子。
  古人说:“为了天下平民百姓的举止措施,就叫做事业;为了一家的举止措施,就叫做产业;损害天下人的举止措施,而对一家人有利的,就叫做冤业。把产业作为事业,人们必然怨恨;把产业作为冤业,天就会毁灭它。”
  历代失败的人,大多都败在无情操、无节俭上。这是不得不使人们要警惕的,何况“悖逆事物而人的人,也必定会悖逆而出”呢!一个人要想培养自己高风亮节的高尚情操,首先要做到“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虽是一毫也不能取”。
  这又在于能够安分、安贫、安心不动,做到少欲望、少贪得、少求取,就要求拥有高风亮节的高尚情操。
  宋凌冲任合山知县,有清廉的名声,一毫也不妄取,百姓称颂他的德行。任期结束后回归时,身边有一块砚池,宋凌冲拿出来看看说:“这不是我来时的东西。”于是命人还回去。这不就是“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虽是一毫也不能取”的最好例证吗?
  治理百姓的官员,古代称为父母官,就是要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暴敛民财。所以宋代张之才做阳城知县,离任辞行做诗说:“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寇准出任宰相30年,没有建造私房,清廉的名声显著。所以处士魏舒称赞他:“做官居在高位处,却无地方起楼台。”
  唐伯虎做诗说:“钓月樵云共白头,也无荣辱也无忧;相逢话到投机处,山自青青水自流。”如果人人都能了悟“山自青青水自流”的境界,就自然万事不会求助于人了。“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这样又有什么可求?又有什么可求不得?又何必徒自贬抑,自招屈辱?陶渊明的诗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就是自知自足。
  节俭的人必定知足。老子说:“金玉满堂,也无法永远守住。”既然有了外在的东西,也不能有所依恃。吕坤说:“凡是在于我的,都是分内的,在内缺一分,便不能成人;在外得一分,就要知足。”做到了知足就能无人而不自得,无处而不自安。
  贫而安于贫的人是富;贱而安于贱的人是贵。无求就是富,无求就是贵。自富其富,自贵其贵于内。
宋代的处士魏舒,隐居不做官,曾经做诗表露自己的心迹,诗中写道:“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宋真宗多次下诏书征召,他都不出任,并对来使说:“九重丹诏,休教彩凤衔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皇上嘉奖他的志向,于是不再征召他。魏舒最后老死在深山岩石之间。这就是自知自足,闭门于处,尽力修养内在的功夫。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