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无学何以致用

2010-03-08 10:34
来源:中庸的智慧 作者:佟平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一辈子都在学习中度过。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候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学,是先有目标,然后才行动。因为方向明确了,所以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无学何以致用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一辈子都在学习中度过。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候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学,是先有目标,然后才行动。因为方向明确了,所以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呢?难说。
  
  孔子言: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只要你愿意学,机会多的是。为人处世中,愿意学习和不愿意学习,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人先天条件好,因而自得自满,这些人往往是一事无成。所以说,劝人学是件善事,听人劝是一件好事。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以勇武刚直、擅长治政而着名。但他在刚刚见到孔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见子路来见他,以为他是为求学而来的,所以迎头便问:“你爱好什么?”子路没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贸然回答:“我爱好长剑。”孔子摇了摇头,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说,你是个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学好问,成就将不可限量。”
  
  子路理直气壮地说:“南山上的竹子,本来就直挺挺的,用不着矫正。砍来当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来,本质好就行了,做学问有什么用呢?”
  
  孔子进一步解答道:“不错,砍了竹子,是可发当箭用的。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的箭头,并且磨得十分锋利。难道不会射得更加深入吗?”
  
  子路听了,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说:“我十分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学而知之,是自古以来治学立身的良训,也是为人处世中能够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像子路刚开始那样,根本就不懂得学习重要性的当然很少,但我们大多数人则只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是浅尝辄止,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为人处世中,是否肯于学习是大不一样的。有些人自恃先天条件好而不肯学习或很少学习,随着斗转星移、时间变换,那点先天的优越性很快就会消失。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不如别人。
  
  金溪县有个人叫方仲永,当他五岁时,就能写诗,人们指着什么事物叫他作诗,都能当即写成,文采道理都有可取之处,被认为是神童,渐渐就有人请他父亲带方仲永去作客,并即席作诗,有的人还赠些银两。他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他去拜见县里的人,不叫他学习。在他13岁的时候,让他写诗已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他已经默默无闻,和一般人一样了。
  
  神童历代各国均有,但“神童”最终成才却并不多。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怕笨,而怕所谓的“灵”.认为自己笨的人,只要肯于勤学苦读,而以为自己“灵”的人往往想凭“灵”生活一辈子,到头来只能是一场黄梁美梦。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的先天条件差异是比较小的,因此在学习中主要在于一个“勤”字,只有肯于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本中国有句名言:宁为有瑕玉,不作无瑕石。
  
  玉虽有瑕但终归是玉,石虽无瑕但终归是石,玉、石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他会有一些缺点、毛病,但瑕不掩玉,终归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平庸的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无可挑剔,但终归是个平庸之辈。人生一世,具有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