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和君子交往主要是讲道德、礼义,和小人交往就只能讲利益。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和君子交往主要是讲道德、礼义,和小人交往就只能讲利益。
孔子说:“明智的领导者知晓义理,平民知晓他自己的利益。智慧人明白按照圣人的话好善恶、立是去非,愚昧人只晓得追求私利。”
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义人、仁人、善人、诚实人、智慧人、慧心人、谦卑人等。小人是品德低劣的人、愚昧人、愚妄人、亵慢人、傲慢人、乖谬人、乖僻人、恶人、罪人以及狡猾、奸诈、伪善的人等。
战国时期,魏、齐、楚、燕、韩、赵、秦最为强大,称“七雄并立”。秦以强大的实力做基础,攻占了巴蜀和三晋许多地方,称雄于西方。东方六国建立“合纵”同盟,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共同对付秦国,其中齐是东方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千方百计瓦解东方六国的合纵同盟,采取联合东方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的“连横”战略,以图各个击破六国。秦派张仪,拉拢魏国脱离了合纵,然后又离间了齐、楚两大国,使六国合纵化为乌有。
公元前313年,张仪带着厚礼到楚国,楚怀王见财眼开,热情接待。张仪花言巧语欺骗楚怀王:“大王如果能够与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今河南析川内乡)之地六百里给楚。这样,秦、楚结为盟好,长期成为兄弟,也可以削弱北方的齐国,于秦于楚都有利,再没有比之更好的办法了。”楚怀王满心高兴,欣然答应了。大夫陈轸劝谏道:“秦尊重楚,是因为楚、齐结盟的缘故。如果秦答应给我们的土地还没有到手就和齐国绝交,楚国一孤立,秦就会轻视楚国。如果先要秦割地再与齐绝交,秦国未必肯答应;先绝交再割地,又怕秦不守信,欺骗了我们。而大王您被骗,定会怨恨秦,秦、齐都成了楚的敌人,两国的军队都来攻楚,这是非常危险的。为今之计,最好是表面同齐绝交,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取土地,等土地到了手,再与齐国绝交。这样,即使土地不到手,楚国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也不会得罪齐国。”陈轸的主张是万全之策,但楚怀王却为张仪的话所迷惑,一心想要得六百里地,不听陈轸的话。一面派人随张仪去取土地,一面派人去齐宣布与之绝交。
楚使者随张仪到了秦国,张仪装酒醉从车上摔下来受重伤,一连三个月在家闭门不上朝。楚怀王闻知此事,以为是张仪怀疑他和齐没有完全决裂的缘故,于是派勇士到齐国去,当面把齐宣王辱骂一通,齐宣王极其恼火。这时,秦王刚好派人前来拉拢齐国,齐宣王正恨楚国人无信义,就同秦国言和。直到秦、齐联盟正式建立后,张仪出面对逗留了三个月的楚使者说:“我自己有封地六里,愿意献给你们大王。”楚使者说:“我是奉大王之命来取六百里地,没听说过六里地之说。”
楚怀王听了使者回报,大骂张仪,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陈轸却认为不可:“为今之计,进攻秦国,还不如索性送一个大都邑给秦,和秦一道攻齐,把失去的土地从齐国那取得补偿。现在如果出兵攻秦,就会使秦、齐联合对付楚国,楚国要吃大亏。”
楚怀王盛怒之下,没有听从陈轸的劝告,派大将率兵攻秦,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被俘大将70人,主帅也被杀,士卒死亡8万,大片土地被秦国夺取。楚怀王不服,又倾全国兵力攻秦,在蓝田大战,又被打垮,秦又夺得楚国两城。从此以后,楚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东方六国中没有强国可以与秦抗衡了,各国仅能自保,结不成巩固的联盟。秦国的统一事业又去掉了一层障碍。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