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日月,有风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壮丽的山川,丰富多彩的花木虫鱼。有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才可能繁衍生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惟天地(是)万物父母,惟人(是)万物灵长。”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时刻提防着天灾人祸。终年辛劳,所得却不多。因此人们便祈祷上苍,赐福生民,并把劳动所得都视为上天所赐,对天地充满了无限敬意。
《尚书》中还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王和老师。老师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传·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天地间,天是最高的权威;在人间,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权威。尽管后者往往名不符实,往往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暴君”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无论儒道两家都是赞同的。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文天祥:《正气歌》);有人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遂古:远古。)
大化流行,天道无为。但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却有不同。在庄子看来,各家各派都是“闻其(道)风而悦之”者,道术分裂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