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己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拍案而起,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夺权柄以攫取实利的诸侯,倡导邪说而混灭良知的辩士,鸣鼓而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但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于滔滔乱世,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乱,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而独清于世;不忍政治失序,纲纪沦丧,名实相悖,道德弃野,于是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聚徒讲学,广播天道,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诸儒,一颗千古不磨之心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绵绵不绝的内在精神支柱,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生存繁荣。这种精神的确伟大,这种态度的确可敬。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生于世,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把个人的生命付诸身外的事业,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也许九死一生的奋斗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虚名,留下的不过是一付朽骨和依旧混乱的世界,真的那么值得吗?杀生取义,真就那么可贵吗?仁义之道,真的就是天道吗?有没有一个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同时也能使天下太平的道术呢?进一步说,有没有个人生命完全逍遥的道术呢?
这是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面对天地之化育,如果说儒家是赞(助)天地之化育,那么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同样是个人与天下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儒家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那么道家是无论穷达都兼忘天下,独善其身。
同样是道家学派中的两位宗师,如果说老子是在知其雄守其雌的同时,也在讲授“君王南面之术”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则着重个人生命的张扬和逍遥。
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则万世太平,不合则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