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董仲舒又劝说汉武帝设立太学,选拔五经博士教授弟子,这既为国家培养了后备官员,也为儒家集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设置之初,太学只有博士弟子50余名,但到了西汉末年,太学已有校舍万区,太学生多大一万多人。东汉时,太学生更是达到三万余人,形成一股势力巨大的力量。经过南北朝的动荡,到了隋唐,国家官员选拔实施科举制,所考科目多为儒家经典,这使得儒家势力进一步扩大。朱元璋得天下后,更是规定八股取士,所考内容限定为朱熹所注的四书五经,至此,能够在帝国做官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儒家信徒,儒家势力彻底垄断了国家行政权力。从中央到地方,他们几乎掌握了所有的重要职位,结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为了集体的信念和利益,他们完全可以对皇帝或强加规劝,或消极对抗,迫使皇帝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皇帝要靠他们治理国家,离不开他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向他们让步。
更有意思的是,儒家把皇帝本人也纳入儒家的体系之中,用繁琐的礼仪对皇帝进行包装,这既是对皇帝神圣化的需要,但同时也在某中程度上把皇帝变成一种摆设。按礼仪的要求,皇帝必须按照早已经安排好的日程进行演出,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事先规定好的。每天早晨天还不亮,就得从被窝里爬起来,梳洗穿戴完好,到通明宫吃早餐,然后回到寝宫,换上正式的朝服早朝。早朝之后,便是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午餐之后,要习字,接着便要练习批阅奏折,一直到吃晚饭。晚八点钟后,他就得回宫睡觉了。第二天又开始同样的生活,周而复始,一样的程序,一样的内容。当然,自己所能做的还有出席并主持一个又一个复杂庄重的典礼,祭天、祭地、祭太庙、祭社稷,还有祀天神、神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等等,以及谒陵、册封、封赏,等等等等。如何进行这些工作,也全部都是规定好的。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工具而已。
而一旦皇帝势力弱小,便有完全被儒家官僚集团完全架空的可能。这一点在明神宗朝张居正执政时最为明显。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殁,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成为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神宗徒有帝王之名,完全成为例行各种公事的摆设。张居正针对国家日益窘迫的财政问题,大刀阔斧地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甚至将改革进行到皇帝头上。他要求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作为皇家伙食费,张居正据理力争,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一旦哪个地方有水旱灾害,或者疆场来场意外什么的,该向谁要钱去?因此,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这种情形直到张居正死去之后才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