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品格和内涵(5)
2010-03-08 15:51
。(《述而》)圣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圣人就可以做的到。圣人在社会中也很难看的到。而君子则不一样,标准比圣人要低一点,只要想做就能够做得
。”(《述而》)圣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圣人就可以做的到。圣人在社会中也很难看的到。而君子则不一样,标准比圣人要低一点,只要想做就能够做得到的。说不定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以称得上君子的人。孔子认为只要见到君子就会感到满足了。我们知道,孔子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于培养君子的。《乡党》中介绍孔子的生活,也称孔子为君子。陈亢说“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也是指孔子。孔子也认为自己是君子。论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在这里很自信,认为九夷如果很粗陋的话,自己这个君子到那里去住,就会变的不会粗陋,而优雅起来。当有人称赞孔子为圣人的时候,孔子则认为自己只是君子,他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孔子也称赞自己的弟子为君子。他说弟子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子贱这个人是君子。而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那么这是从哪里学到的呢!意思是鲁国有君子,子贱也因为君子的榜样和影响成为君子。孔子同样赞扬他的弟子南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说南容这个人是君子,因为他很崇尚道德。孔子也称赞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孔子一个很好的朋友。修养和为人都有君子之风,有一次蘧伯玉使人来拜访于孔子,孔子和那个人坐在一起,而问这个人关于蘧伯玉的一些情况。孔子说:“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宪问》)这个人也是很了解蘧伯玉的,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在苦于没有办法啊。说明蘧伯玉在自我的修养和提升。等这个使者出去以后,孔子感叹说:“好一个使者,好一个使者!”由此可见,当时的君子在社会中还是有很普遍的。
孔子认为有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同。在论语中,孔子有两个地方谈到了君子之道。我们来看看。论语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孔子认为君子的道有三,他自己没有能够做到。子贡则是知道孔子的,说这是夫子自道,自己在说自己。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君子之道,也许在孔子认为,是很重要,同时有很难做得到的。我们上面也谈到,有些君子的品格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自己去做就能够做得到。而不忧、不惑、不惧却是要靠修养才能达到的。也说明了孔子对这三个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不是常人可以达到的。孔子认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子产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的宰相,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孔子常常赞扬子产。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四个君子之到,都是子产做到了的:自己的行为是谦恭的;对于齐恒公的尊敬的;治理国家人民是得到了好处的;使用人民的劳力是按照道义来的。所以孔子也称许子产为君子,因为子产实践了这四个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