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西延,实际上是汉朝兵威西渐的一部分,它既是汉朝用兵西域第一阶段的战果之一,又对此后汉朝继续经营西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后,汉朝西筑亭障的行动仍未停止。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广利逼降大宛,汉朝的亭障又从敦煌、玉门继续向西延伸。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已伐宛,……岁余,……而敦煌、酒泉置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于此事,《汉书·西域传序》则记为“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有亭,……”。“盐水”与“盐泽”,所指略有不同,但其大概方位,均是今新疆罗布泊地区。通过考古调查可见,由营盘(东经87度30分,北纬41度)西北沿库鲁克塔格尔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经沙漠至库尔勒,在170公里以上的古道旁,发现了绵延不绝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库车的西北(东经32度50分,北纬41度30分)为止。这些烽火台的建筑结构,与在甘肃境内的汉代亭燧相同,只是不像敦煌以东那样有长城相连接。这应当就是文献中所说的“西至盐水”的亭障,它的终点。可能是渠犁附近、孔雀河上游的连城。
这些亭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西塞的发展和延续。它们不仅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构成了交通线和供给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亭障还为汉朝向更西的远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亭障西至盐水,表明当时汉武帝仍有继续向西拓展疆土的打算,只是由于后来国内形势发生剧变,促使汉武帝颁“轮台诏”而改弦更张,西筑亭障才告终止。
二、居延塞的修筑
在河西走廊的北侧,自东而西横亘着龙首、合黎和马鬃三山,这即是通常所说的“北山”。与位于走廊南侧的祁连山脉(又称“南山”)的陡峭挺拔、雄伟浑厚不同,北山的山势低平,而且还有几处缺口。这几处缺口不仅使强劲的朔风把大量飞沙带进了走廊,形成了大片的风成沙丘,而且也为来自北方的敌人突入走廊留下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