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朝堂“庙算”
战争的最高指挥权毫无疑义一直是属于国王的。传说中国第一位世袭国王,开创夏朝的启,在刚当上国王后,就发兵征讨表示不服的有扈氏部落,在一个叫甘的地方举行会战时,启发布“甘誓”,宣称自己是代表上天实行讨伐。从此以后,历代国王、皇帝都沿袭夏启的口吻,把自己宣布为是唯一的手握战争权力的上天代表。
大约从商朝开始,战争的策划都习惯在国王祭祀祖先的祖庙大殿中进行,称之为“庙算”。《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也就是说在进行战争前先要在祖庙进行战争的推演,推演的结果是获胜的,实际获胜的可能性大,相反推演结果是失败的,实际获胜的可能性就小。
庙算当然应该是国王主持的,但国王一个人是无法推演战争过程的,所以总得找些人来帮忙。这种参与战争策划和指挥的大臣,在春秋时是各国执政的卿大夫,到战国时就逐渐是一些受到国王信任的职业官僚,包括了最高文官的相国和统称为“尉”的武官。
庙算后征发、组编、调动军队的权力也是属于国王的。大约从春秋末期开始,就出现了国王发兵专用的“虎符”。这是一种铸成卧虎形状青铜器具,可以分为左、右两片,左面的一片在任命军队指挥官时当场拆开交付执掌,右面一片保存在国王的宫中。当要发兵时,国王就派出使者执虎符的右片到军营传达命令,指挥官必须严格核对虎符确实为原件无误,然后执行调动出征命令。这种虎符有的流传至今,比如秦国的“新郪虎符”,上面的铭文是:“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可见调动50人以上的军事命令都必须由国王发布。
除了虎符外,还有代表皇帝的“节”(8尺长的竹竿,竿头装饰有牦牛尾巴),由皇帝发布的书面军事征调命令“檄”(刻在1尺2寸长的木简上,紧急情况下插上羽毛,号“羽檄”)等调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