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调兵虎符的传奇故事。著名的就是战国时“窃符救赵”故事:长平大战后,秦军连续3年进攻赵国,并威胁各国不得援救赵国,魏国国王已派出晋鄙率领的10万援军,受到秦国威胁后赶紧命令晋鄙停止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为此屡次建议魏王出兵援救,魏王都不同意。公元前257年魏无忌通过魏王的宠姬从魏王寝宫偷得虎符,带了勇士朱亥等一批门客,到魏军军营,杀死怀疑他使命的晋鄙,夺过指挥权,迅速进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
另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是西汉初年吕太后去世后的政变。吕后的弟侄掌握政权,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准备发动政变消灭吕氏,可是即使是最高武官周勃没有虎符也没有办法进入北军营垒、指挥调动北军,后来为皇帝保管符节的纪通投靠周勃,周勃才得以代表皇帝的“节”为掩护,假称有皇帝命令进入北军营垒,夺取北军的指挥权。
这个办法一直沿用到后代,唐朝为了避祖先李虎之名,将虎符改为“鱼符”,改为以左半片留在朝廷,右半片交各地府兵指挥官执掌,而且由于朝廷机构的扩大,根据不同情况,左片有的是3片,有的是5片。不过到了749年府兵制已瓦解,明确规定停止使用鱼符征调府兵。
宋代只有在宋仁宗时曾一度规定使用“银牌”(上下两片,有密押图案)调兵,按照正常制度主要依靠书面命令,并且配合使用虎豹形铜符、鱼形木契作为调兵信物。《武经总要》明确规定发兵之类的机密事情必须有书面文件。在未核对文件和铜符、木契就发兵的,都要处死。著名的南宋高宗以12道“金牌”强迫命令岳飞回师的故事,实际上“金牌”本身并不是调兵信物,只是要求日行500里传递速度文件的标志。
少数民族皇朝如辽朝沿用鱼符制度,金朝则有鹿符(中央调兵令牌)、虎符(地方军区调兵令牌)。元朝虽然有铜虎符,号为“虎头牌”,但主要已成为军官的地位的象征,并非令牌。
明清军事调动主要依靠书面文件,以印信文件为主,虽然有“信牌”,但只是传递公文、表示官方身份的标志,并不是调兵令牌。
春秋时期,国君一般都亲自率军出征作战,有不少国君负伤、阵亡、或被俘的记载。比如据《左传》记载的就有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进攻犬戎之战中阵亡,公元前707年东周与郑国繻葛之战中,周桓王中箭负伤,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在与狄军作战中被杀,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因战车陷入泥潭被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