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蜀汉兵力不如东吴,但是刘备老当益壮,带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杀向荆州。孙权当即向刘备求和。或许孙权提出的条件不能让刘备满意,刘备大怒之下拒绝了孙权的请求,大军攻下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时刻准备对荆州发动总攻。
和孙权挑起战争,无疑会严重打击已经形成的孙刘联盟战线,不仅双方实力都会严重受损,而且会给北方的魏国以可乘之机,将孙刘联盟一举攻破。所以,刘备驻军秭归之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没有对孙权采取军事行动。而且,在这段时间,刘备似乎离开了战场。公元222年年初,刘备大军继续前进。2月,在到达夷陵(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之后,刘备大军再次和孙权一方形成对峙,不再发起进攻。
在这一年时间里,刘备为何在大军压境之后不再进攻,直到现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而当时蜀汉政权没有史官,这段历史因此被淹没。据推测,刘备虽然以大军压境,但是只是为了在和孙权的谈判占据主动,争取到更多的利益,而没有准备和孙权大战。这或许正是在大战来临之际,作为主帅的刘备离开前线的原因。或许公元221年的谈判令刘备不满,于是在公元222年年初,刘备返回秭归前线,继续指挥进攻,对孙权施加压力。史书记载,这次似乎是因为刘备派出的谈判代表不合适,谈判再次破裂。于是,东吴大将陆逊出其不意地对刘备发起进攻,大败刘备。
刘备失望之余,沿江上溯至白帝(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休整。孙权虽然大胜刘备,但是好像陆逊的出兵并不是孙权政权的意见,而陆逊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在刘备撤退之后,孙权再次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后汉书》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求和。”大胜反而感到害怕,并且再次求和,似乎更印证了刘备出兵对孙权只是一种威慑。此时,东吴的国力要强于蜀汉,而在刘备已经到达白帝城的时候,东吴不少大将建议孙权一鼓作气,擒获刘备,灭掉蜀汉。但是,孙权知道,东吴的大敌是一直虎视眈眈的魏国而不是蜀汉,他追击刘备的时候,也是魏国大举南下的时候,而此时,据可靠情报,魏国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南下。击败刘备的大将陆逊也告诉孙权,为了东吴安危,他已经自作主张停止了对刘备的追击。魏国果然分兵南下,孙权有些抵挡不住,又害怕刘备大军乘虚而入,于是遣使向刘备求和。孙刘政权再次言归于好。从此之后,双方再未大动干戈。
这次战争的失败对刘备打击很大。第二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去世前,刘备将蜀汉江山托付于诸葛亮,甚至告诉诸葛亮,如果儿子刘禅不成器,他可以取而代之,一切以国家为重。东晋著名史学家陈寿评价刘备此举:“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以仁义之名行事一生的刘备,最终仍以仁义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