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因地处沈水、也就是今天的浑河之北而得名。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饮马沈水,将后金国的都城迁到这里,11年后改国号为“清”。中国历史上大清帝国最早的都城,就是在沈阳。
1945年9月5日清晨, 一列满载士兵的列车徐徐向沈阳开进。这是曾克林率领的冀热辽八路军,也是抗战胜利后第一支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队伍。
中午,火车驶进了沈阳站,就在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站台上的苏军用枪口对准了列车上的八路军士兵。?原来,苏军已经在8月21日解放了沈阳,当曾克林率部进入沈阳时,苏军事先没有接到八路军的照会,紧急派兵将车站包围了。
蒋介石为了抢占东北,就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派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赴莫斯科,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协定在苏联红军退出东北之前,国民党军以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东北。苏军撤走后,要把东北政权移交给国民党政府。
曾克林部队的电台功率很小,他们不知道国际上的这一变化,而延安紧急发出的,关于八路军必须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坐火车进入大城市,不要用八路军名义的指示,曾克林部队也没有收到。因此,才发生了车站被围的一幕。
在此紧急情况下,曾克林来到苏军卫戍司令部,他向苏军司令卡夫通提出,八路军要进驻沈阳。
当曾克林率部向苏家屯进发时,很快引起市民的关注,群众纷纷夹道欢迎,见此情景,苏联红军也改变初衷,让曾克林率部住在了沈阳城内。
在沈阳市市府路,有一幢红色六层砖楼,正是日伪时期奉天市政公署大楼。就在曾克林进入沈阳的第二天,苏军让曾克林的八路军司令部搬进了这座大楼。
9月9日,八路军正式接收沈阳,成立沈阳市临时人民政府。
就在曾克林逐步对沈阳进行接管时,突然接到苏军的通知,要求八路军从沈阳撤出。
面对突然变化的形势,曾克林坚持先不撤出沈阳,等接到延安党中央的命令后再作出决策。可是,当时只有一部功率才有15瓦的电台,曾克林同上级联系不上。曾克林决定亲自到延安去,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当面汇报东北和沈阳的情况,但时间紧迫、路途又十分遥远,一时没法动身。曾克林想到了时任苏军驻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的原抗联将领周保中。周保中找到了苏军驻长春的远东前线最高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提出借飞机去延安的事情。
1945年9月15日,苏军派出两位代表和曾克林一起,来到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在杨家岭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听取曾克林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
曾克林描述,日军在向苏军投降时,留下的大量武器弹药,堆积在沈阳及各地的仓库里,随便可以拿到。苏军对八路军态度很友好。
这是一张曾克林部队在山海关与苏军会合的照片。曾克林在会上,还向中央详细汇报了东北抗日联军先期配合苏军,抢占接收了东北三省57座大中小城镇的情况。
这次匆忙中召集的政治局会议,就是后来在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杨家岭会议”。当晚,刘少奇通过电报将东北的情况报告给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说:“这是千载一时之机。”正与蒋介石谈判的毛泽东立即回电,电报回复之快超过了以往。
后来表明,曾克林的延安之行,对中央的战略方针和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作出了新的战略决策,从全面扩大解放区,改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抢占东北。并从各个解放区抽调十万军队、二万干部、包括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到东北。
9月18日,刚刚和曾克林从延安乘飞机来到沈阳的彭真、陈云等人,在沈阳张氏帅府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由彭真任书记。这时距曾克林回延安仅仅三天时间。
锦州,在东北和华北沿着海岸线沟通的狭长走廊上,如同一个坚硬的锲子钉在那里。因为六十一年前国共两党第一次大决战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在锦州,这座并不太大的古城蜚声海内外。
2004年11月2日,战火与硝烟早已远去的锦州,一座现代化的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重新开馆。纪念馆以实物、照片、图示等方式,全景展示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
临沂战役还在进行当中,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迅速组建了东北挺进纵队,由东北军旧将万毅任纵队司令员。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名震中外的万岁军38军的前身。
罗荣桓与山东挺进纵队的故事,只是延安杨家岭会议后,十万大军上东北,许多故事中的一个。
鲁中军区八路军排长晏世禄,正和部队在收复沦陷区的战斗时,接到了开往东北的命令。
当时从关内各个解放区调动部队和干部抢占东北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经过辽西走廊,过山海关、锦州进入东北,另一条是走海路,从山东半岛过渤海,在辽东半岛的港口大连、旅顺或者辽东湾一带的港口登陆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