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司母戊鼎留给世人的未解之谜(2)

2010-10-28 14:1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发现之旅
采访吴培文:因为那时候离日本人太近了,飞机场3里地就有日本人,黑田,我们村里还都占着连保,保护飞机场,他要知道咋办,所以夜里,夜里开挖。
  采访吴培文:因为那时候离日本人太近了,飞机场3里地就有日本人,黑田,我们村里还都占着连保,保护飞机场,他要知道咋办,所以夜里,夜里开挖。
 
  村民们很快就找到了当初探杆探下去的地方,挖掘工作立刻开始。一切都进行得似乎异常顺利。
 
  采访吴培文:夜里开挖,挖了有不到2尺宽,不到1米半长,结果下去,越得挖,越得挖,下边12米多,13米就是水,那时候水脉浅,13米就是水。
 
  按照常规经验,五个小时后,村民们开好了一个二尺来宽,七尺长的坑。他们急切的想看到,这一次到底发掘了什么,真的象他们分析的那样是金银宝藏吗?然而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似乎什么也没有看到。
 
  吴培文只身来到坑底下,拨开泥土,他看到一截圆柱形器物,继续清理上面的泥土,露出了精美的文饰。这一截圆柱形器物到底是什么呢?经验丰富的村民,一时间也无法判断出来。它还深深的镶嵌在泥土之中,根本无法移动。这难道仅仅是器物的一个局部吗? 村民们似乎隐约感觉到,他们挖到了比金银更加值钱的宝物。
 
  此时已经传来了村里的鸡叫声,天就快要亮了。是否继续挖掘?他们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当中。如果天亮之前不把东西挖出来,就很可能会被日军发现。终于他们还是决定要将坑填回去。
 
  采访吴培文:你不平上,你叫别人发现了,告给日本人说咋办,原封把那所有土又平上,第二天夜里挖吧。
 
  2尺宽,7尺长的坑,都没有看到器物的全貌,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中央研究院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10年的考古挖掘,出土的各种器物,村民们几乎都见过,但是如此巨大的器物又会是什么呢?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
 
  如果这个器物真的像推测的这么大,那么它的重量也一定是大的惊人,又如何把它从十几米的深坑中拉上来呢?这无疑又要增加人手,日本人随时可能得到消息。如何迅速结束行动,如何躲过日军耳目?种种问题在吴培文的脑海中思考着。
 
  吴培文在焦急中等待天黑,这一天似乎比往常更加漫长。黑幕终于笼罩了大地。第二天夜里,为了加快行动,他找来了四十几个人,而这一夜时间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宽余。大家加快了动作,一个更大的坑被挖了出来,坑上又架起了辘轳,土被一筐筐吊上来,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坑一点点深了下去,宝物即将露出全貌。
 
  吴培文再次轻轻的拨开了泥土,露出更加精美的纹饰。
 
  一个巨大的青铜器终于露出了全貌。吴培文惊呆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青铜方鼎,它倾斜着挤靠在泥土之中。
 
  吴培文还沉浸在惊喜之中,映入眼帘的景象却使他更加目瞪口呆!坑口已经被大队人马团团围住了!难道日军真的来抢夺了吗?
 
  采访吴培文:那咱会问你,咱敢问你,反正我只知道他的单位名称,宪兵队,皇协军, 铁道警备队,反正四五个组织,不是一个组织。
 
  所有这些人都是得到消息而来的,他们是自愿来帮忙的,都希望可以占有宝物的一份股份。整整两排人,在五十米以外全都部哨站岗。村民们用辘轳和滑轮使劲往上拉,他们逐渐看清了这个巨大的青铜鼎,把它称之为大炉。
 
  采访吴培文:第二天夜里又挖了一夜,弄不动,这么粗那绳都弄断了,鸡也叫唤了,也没有弄上来,弄了有2米多高,又平了。
 
  吴培文终于明白,当初探杆上没有留下绿锈,正是因为这个青铜器物太过巨大,绿锈没有腐蚀的那么深。
 
  这个巨大青铜鼎的发现,令村民们兴奋不已,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这一天白天,吴培文忙碌不堪,他要准备更多的能够将巨鼎拉出来的工具。他们从城里买来了打井用的大麻绳,同时,准备了几匹牲口。日本人耳目众多,这已经是挖掘的第三天了,知道消息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晚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否则,消息一定会泄漏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否在这一晚,把千斤巨鼎从十几米深的泥土里拉出来?吴培文必须要设计一个巧妙的挖掘方法。
 
  第三夜
 
  采访吴培文:它在里面楞着呢,它不是在里边坐着呢,4条腿朝下,坐得好好的,在里边楞着呢,口冲东北,脚蹬西南,那个右耳朵呢在上边,支楞着躺着,往上弄的时候,就是一个绳系住耳朵,一个绳系住腿,你想那辘轳头能吃住它那么重,它是减轻它的力量,是这样,搁这边填土,填了土以后,再提耳朵,搁这边填土,耳朵填满了再撤这腿。
 
  就这样村民们一点一点把大鼎从十几米的深坑中拉了出来。
 
  如此巨大和沉重的鼎他们头一次见到。此刻,谁也不知道,这个巨鼎就是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但是他们仔细一看,大鼎只有一只鼎耳。村民们在周围四处寻找,结果都一无所获。
 
  采访吴培文:往上一沥水,没有那个耳朵,下边没有耳朵,少一个耳朵,说如果要有这个耳朵你看看多好,如果要能卖上钱,那可能就都成了地主了,这四十几个人都成了地主了。
 
  虽然少了一只鼎耳,但是村民们仍旧欣喜万分。用了三匹骡子才把它拉到了吴培文家院子里。为了保密,吴培文没敢多看上几眼,就匆匆把这个国宝藏到了院子的垃圾坑里。剩下的事情就是要尽快找到买家。
 
  青铜鼎是皇家礼器,巨大的鼎更是国之重器。中国人向来对鼎有一种崇拜意识。村民们似乎冥冥之中也感觉到了,这个鼎意义非凡,它比普通古董更大更珍贵,他们激动不已,期待着这笔巨大财富的到来。
 
  采访吴培文:自出了这个鼎,就都不干活了。天天坐着,不干活了,这四十几个人,地也不种了,不干活了,说如果要卖了,就能再要10亩地,再要20亩,我说那光知道想呢,要地是可以,卖了现洋,那时候80块钱一亩地,卖谁呢,都知道要地,谁买?地就这么一些,别妄想的来。
 
  神秘来客
 
  吴培文欣喜之余,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很快,家里的客人就络绎不绝。挖到宝贝的消息,还是迅速在村里散布开了。亲戚、朋友、乡亲全都来询问,吴培文却闭口不答。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