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留给世人的未解之谜(6)
2010-10-28 14:10
同为武丁王的王后,但是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是它的6倍。如此巨大的差别到底说明了什么? 甲古文中关于武丁之妻戊的记载几乎微
同为武丁王的王后,但是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是它的6倍。如此巨大的差别到底说明了什么?
甲古文中关于武丁之妻“戊”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然而关于妇好的记载却让人极为震惊。妇好,主持祭祀、打猎、带兵打仗,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如此非同凡响的王后,墓中的鼎也不过是100多公斤,那么这个千斤巨鼎的主人又会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寻找墓葬成为继续揭开迷题的重要途径。经过了多方的探寻和推测,终于考古人员在当年大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墓葬。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当年出土司母戊鼎的这个地方,经过钻探呢,发现这个地方确实有个墓葬,而且很大,是个带一条墓道的大墓,因此我们决定挖掘,把这个墓挖出来,当时我们就希望,像这么大一个墓,通常是盗不干净的,虽然我们知道它被盗过,钻探的时候就发现它被盗了,但是我们想呢,可能会留点什么,
墓道中有一堆人头骨。考古队员们期待着,墓葬之中可能有更加珍贵的信息。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里除了几把木质锹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专家们只能根据推测把一个仿制的司母戊鼎摆放在墓中。我们对王后“戊”没有更多的了解,有的只是这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若干个考古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专门统计过,就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的,墓葬的因素,主要有什么,他统计全世界的,几百个民族,结果统计的结果是,最能反应墓主人社会等级的,社会身份,就是墓葬的形制。
这个巨大甲字形墓葬到底说明了什么?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据专家们推测,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为什么王后“戊”可以埋葬在王陵区里?
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种种疑惑只能期待着考古学家们继续研究。
320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能够知道的就是,武丁王的儿子,商王祖庚或是祖甲铸造了这个惊世巨鼎。为的就是祭祀母亲“戊”。
鼎上的铭文成为今天我们触摸远古时代的重要线索,但是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铭文的作用却是祭祀者与被祭祀者沟通的媒介。
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
但是就在此时,姚青芳突然有了一个异常的发现。司母戊鼎的东侧壁,纹饰粗糙,有点地方还可以看出错位的痕迹,四条鼎腿下半部分厚度都出现了异常。这种现象让姚青芳疑惑不解。此时南京博物院正在进行泥范法复制司母戊鼎试验,姚青芳希望可以通过试验来进一步研究。
负责此次试验的是南京博物院技术部主任王金潮和天津铸造长的罗宝琪。此次试验考古研究,是完全模仿商人的制作方法来重新铸造司母戊鼎。
为了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制作泥范用的土壤是从殷墟购买来的。泥范是用泥制成坯后焙烧成的,所以泥范也可叫陶范。首先专家们要制作出有花纹的泥范。
但是试验很快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使用商代生产工具,竟然在泥范上无法形成清晰的花纹。
每当印有花纹的模板从泥范上取来下,泥范上的花纹就模糊了。今天的生产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谓轻而易举,但是3200多年前的古人又是何如做到的呢?
罗宝琪不断调整泥中的含水量。
泥范上花纹的确是清晰了很多,他们迫不及待的开始铸造试验,但是铸造出来的铜镜,结果很不理想,花纹几乎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