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司母戊鼎留给世人的未解之谜(4)

2010-10-28 14:1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发现之旅
采访吴培文:第一次,简单的在屋里搜了搜,走了。第二次可不得了,第二次来过有二三百个人,架着3挺机枪、刺刀、枪上刺刀,把武官街整个包了。 日
  采访吴培文:第一次,简单的在屋里搜了搜,走了。第二次可不得了,第二次来过有二三百个人,架着3挺机枪、刺刀、枪上刺刀,把武官街整个包了。
 
  日本人、铁道警备队,皇协军,几乎全部到齐,吴培文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
 
  采访吴培文:可是这时候我还在家不知道,别人给我送的信,说培文快跑吧,日本人把武官这一包,包围了以后并且再把你抓住,把你抓住,他要吊打非刑,跟你要大炉咋办?
 
  屋内空无一人,吴培文已经逃走。但是日军并没有去追捕吴培文,而是直接奔向西屋马棚。
 
  此刻的大鼎就埋在日军脚底下。他们一定是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搜索的范围距离大鼎越来越近。
 
  然而,就在日军快要发现的时候,突然间,日军又冲进了隔壁的西院马棚,顷刻之间,西院马棚被搜查得狼狈不堪,院子被彻底的挖开了,而此时,真正的大鼎就埋藏在只有几米之遥的隔壁马棚。此次的搜捕再次落空。
 
  采访吴培文:回去了我一问,在西院马棚刨了一个坑,没有在这儿来西屋马棚刨,我说万幸万幸,天助我也。
 
  吴培文躲过了日军搜捕,大鼎也在日军眼皮底下再次逃过一劫,但是这一次吴培文更加感觉到危险迫在眉睫。此次逃脱纯属侥幸,然而让他疑惑不解的是日军搜查为何如此准确?
 
  采访吴培文:结果你猜咋着?那西院里也有一个马棚,西院里是东屋马棚,这俩马棚是对接的,他不在这个院马棚,他在搁西院马棚翻弄了。这是那汉奸汇报他听错了,你分析吧,肯定是西屋马棚,他听成西院马棚。就这样,一想就觉得他走了以后不安全。
 
  吴培文始终不放心。既然日本人得到消息,就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三番四次的搜查,早晚会被搜到。如何能够真正彻底拜托日本的搜查呢?
 
  采访吴培文:他不搜点东西他心不忿,给他摆个假现场。20块现洋,那也是我掏的。买了一个痰盂,就是这么大,有这么高,也俩耳朵,可是三条腿。你懂得,卖古器的你懂得,专家说。那痰盂上面一没有花,二没有条纹,啥也没有。卖没人要,不值钱,跟咱要20块。
 
  他从别人那里购买了一个廉价的小鼎,日本人就算得知出土宝物的消息也未必清楚到底是什么,吴培文把这个不值钱的鼎藏到了家里的空炕下面,一切准备就绪,他希望这一次可以彻底蒙骗过日军。虽然发财梦想已经破灭了,但是就算换不成大洋,他们也决不能让日本人把这个国宝抢夺走。
 
  采访吴培文:就这样后来又来了,又来了。一搜,搜着了。他高兴着呢,他高兴得不得了。他认为那就是,这样走了。
 
  也许日本人真的发现了,这只是一个骗局,几天之后,日军果然又来了。
 
  采访吴培文:我跑吧,出后门,前后通街。我那房子九门相照,出后门,也有岗,出前门,也有岗。这咋办呢?那时候我也有手枪,拿手枪跟腰里一别,只有拼个你死我活。
 
  采访吴培文:真不叫我走,我一枪打翻你,我也要跑。
 
  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吴培文跑出了村子。此时日军已经搜到了吴培文家。
 
  吴培文顺利的躲过了几处岗哨,眼看就可以逃出村子了,正当他感到万分庆幸之时,突然他被背后的日本兵拦住。
 
  采访吴培文:你什么的干活,叫住我。来来地叫我到他跟前。我镇静了镇静。我一想这日本人,这年纪大一点的都识中国字,凡是30岁以上的,都认识中国字,还一样地讲。我使用砖头搁地上写,我说家有病人,请医生,一说这。他懂。他一看,他懂。开路,叫我走了。
 
  骗过了日本兵之后,吴培文一直朝武官村外跑去,他顾不得看日本兵是否追来,一口气跑出了好几里地, 直到自己筋疲力尽。
 
  采访吴培文:就跑到钢厂那儿小煤堆那儿河湾里。那沙子坑,往里面一躺,哎呀,我说这算没有叫他捉住。
 
  然而就在此时,就在吴培文以为可以顺利逃脱的时候,日军还是追了过来。眼看就要逼近吴培文,而他却别无选择,只能等待着。眼看着敌人逐渐逼近。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采访吴培文:我向来长这么大,不迷信,啥神我都不信,啥鬼我也不信,就那次叫我迷信了。那一天晴天,连一点风都没有。一点半,从西北,一股黑风来。那风有多大?有十二 三级,把安阳市所有那生意吊牌都刮掉了。把那个线杆都刮歪了,这么粗的树都拧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就像咱俩对脸,我都看不见你的脸。那黑风迷眼大风,你说那怪不怪,他吹了集合号,他这才走了。
 
  一场从未有过的黑风,拯救了吴培文的性命。当他再次侥幸回到家中的时候,发现日军拿走了他家里墙上的照片。日本人并没有善罢甘休,肯定会通缉他。年仅18岁的吴培文不敢在家里久留,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自己长达10年的逃亡生活。
 
  1947年,司母戊鼎送往南京 作为蒋介石六十寿辰礼物。
 
  1959年从南京博物院运往北京,现藏国家博物馆内。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