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对龙对凤绢面绵袍——神秘古棺里丝绸“龙凤斗”

2009-04-16 12:3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柳隐溪 于汐
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最受到隆重保护的其实是那件“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这件国宝从前即使在荆博也未公开展出过,一直被小心谨慎地珍藏在文物保管库里。

在国宝大阅兵的时候,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最受到隆重保护的其实是那件“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这件国宝从前即使在荆博也未公开展出过,一直被小心谨慎地珍藏在文物保管库里。

据介绍,荆州用于保管文物的宝库很是特别,全部是木地板,还有60公分厚的隔绝墙。对丝绸保护还会采用充氮气、抽真空等方法。

在采访荆州博物馆的刘德银副馆长的时候,他介绍说,这件绵袍的珍贵价值背后,还有一个颇为曲折的挖掘故事。

1982年1月11日,荆州博物馆接到报告:荆州区马山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制砖时发现了一处古墓葬。在考古组工作的丁家元、阎频,立即出发赶往现场并进行发掘工作。这是一处规模并不大的小型墓,在荆州这原本是没什么稀奇的—直到第三天中午,保存完好的棺椁板材终于完整出现。

丁家元和阎频小心翼翼地将外棺盖撬开一条缝—只向里面扫了一眼,他们便飞快地合上了椁板,火速赶往四五公里外,找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向馆里报告。

这是4件脸上化着彩妆的彩绘着衣木俑,然而让两人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还不是这木俑本身,而是木俑身上穿着的艳丽的绣花绢衣——就像四个正准备登台的演员一样。在荆州,当时已经发掘了几千座古墓,但在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中,珍贵的丝织品却只是偶见残片。由于丝织品中含有的丝蛋白,很容易引起织物的腐烂,很难在古墓中长期保存,发现完好的早期丝织品几乎成了考古人员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

随着外棺分板的一块一块揭开,发掘进展进一步印证着内棺中可能会出现精美丝织品的猜测。工作人员也同时开始着手进行揭取技术准备。

20多天过去了,1982年2月4日,在无数双眼睛注视下,内棺盖终于被揭开。那一瞬间,所有人的眼睛都呆住了:满满一箱灿若云霞的丝绸出现在眼前!

揭开最上面两层的锦袍和绣衾以后,棺内露出一个被9条锦带横向捆住的衣衾包裹。这些2000多年前的锦带拉力非常弱,而且锦结的打法十分精巧。就算是新的丝织物,这些系扣都很难解开。经过小心试验,绵带终于一个个都完好无损地解开了,专家们发现,用9条锦带捆扎住的2件锦衾,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大幅面战国锦衾。剥取这2件锦衾,整整用了5个日日夜夜。

从马山墓中最终得到的锦衾共有3件,它们立即引起了专家的浓厚兴趣,原来这3条锦衾造型颇似今天的睡袋,上方的凹口是让人睡觉时露出头的部分,这样可以很好地护住肩部,肖研究员还风趣地说,“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卫生,有了凹口,被子的头尾就不会颠倒了。”

衣衾包裹继续被剥开,更多的惊世丝织品露出了真容,最后专家共在墓中发掘出衣物35件,这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大、最精美的丝织品发现。小小一座古棺,就是一座惊人的古代“丝绸宝库”!

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件“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这件衣服样式古朴,灰白绢里,内絮丝绵,竟然与我们今人所用的棉衣有着类似的结构,不过它的材质轻柔,刺绣花纹美妙绝伦,领缘和袖缘镶着动物纹复合绦带,襟和下摆缘用大菱形纹锦装饰,体现了楚人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

专家介绍,这件绵袍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工艺精湛的“锁绣”技艺上,这是一种不同于苏绣,也不同于任何其他我们所熟知的织绣方法,所采用的绣线也代表着极其高超的工艺水准。

研究人员曾经从马山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取出一根极细的丝线,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看,他们发现,原来这一根肉眼看起来已经细到不能再细的丝,竟然是令人难以置信地由更多、更细的丝线编成辫子组成的。在2000年前的马山1号墓,密度最大的绢面达到了经度每厘米158根,纬度每厘米70根,甚至超过了今天由现代工业化机器生产的织物的密度。

古代的楚人,就是将这些极细的丝线用锁绣的方法,一气呵成,将自己最为热爱的、代表楚文化的凤鸟的纹样绣在了自己的衣衾之上。

当我问及这件镇馆之宝是否代表了古楚国最高的织造技术时,肖璇介绍说,其实马山墓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古楚国在丝织工艺上高度的丰富多样性。从马山墓丝绸棺木的发现来看,当时的楚国甚至已经掌握了古代丝绸的全部种类的织造方法。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马山墓的发现,死者身上包裹着一层层共13件衣衾,种类囊括了绢、纱、罗、绮、锦、绣等几乎所有的丝绸织造门类。除了主人脚上麻鞋的底和表层以外,其余全部都是丝织品。

在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件没有到北京参展的丝绸绝品—绚丽夺目的龙凤虎纹绣罗衣。它精美的刺绣图案展现了一幅蕴涵丰富而有趣的画卷:凤凰有着夸张绚丽的花冠,一足后蹬,作腾跃状,另一足前伸,扼住下方龙的颈部,凤的一翅扇中上部一龙之腰,另一翅扇中一虎之腰—以一敌三的凤凰,却兀自神情惬意悠闲,胜似闲庭信步,整个搏斗场面充满了力与美。

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件罗衣更高的价值在于“罗”的发现,这是丝绸考古史上至今出土的唯一一件战国时期的“罗”衣,它质地稀疏薄如蝉翼,用比头发丝还要细许多倍的蚕丝编织。这种“罗”只有在恒温条件下才能够织出来,但是这种技术已经失传许多年了。后来博物馆决定将原物拿到苏州进行复制,据说花了10多万元还是只能用绢来代替。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