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宏伟之城”中埋藏着什么
在焉耆国旧地,有一座古城遗址。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博格达沁”,汉语的意思是“高大宏伟之城”。这座高大宏伟之城,就是是汉代焉耆国的都城――员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护府治所。
整个博格达沁古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3公里,占地6平方公里。现存的城墙均呈现出平直、坚实的姿态。
据史书记载,焉耆国土壤肥沃,生产稻、粟、菽(shū)、麦,有鱼盐蒲苇之饶,还出产枣、葡萄、梨等水果。这证明农业是当年焉耆国重要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来源。而农业的前提是水源。博格达沁古城的护城河在这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博格达沁古城还叫做员渠城的时候,焉耆人就是在护城河中取水。但到了唐代,博格达沁古城的居民发生了变化:唐代焉耆国的都城成为一座军城。守夜的士兵在坚实的城墙上巡逻,时刻防卫敌人的袭击。博格达沁古城的护城河,从保障生活的源泉变成防御敌人的屏障。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古焉耆国迁都与否的争论,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焉耆国开国之时,焉耆王修建了员渠城,作为国都,而《后汉书》的西域传却说焉耆国王住在南河城,那么南河城就变成了焉耆国都。但在其后,《魏书》和《北史》的《焉耆传》中,又说焉耆国都在员渠城。难道是焉耆国迁都南河城后又迁回员渠城吗?后来,人们判断,南河城和员渠城指的都是一座城,“员渠”之名很可能是焉耆语的异译,就是将国名和都城的名字相统一;而“南河”这个名字大概是汉人以都城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不是焉耆人固有的称呼。
这个推测被著名的集探险家与盗贼两大头衔于一身的英国人斯坦因证实了。19世纪末,斯坦因到焉耆考察后发现,汉代的南河城和焉耆国员渠城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博格达沁古城。这座古城就是当初的员渠城,位置又正在开都河南岸,与“南河城”古名相符。
博格达沁古城残存的古城墙,从地面起算,大约有十几米高,长约20米,厚度也有5米左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员渠城刚刚建成时,整座焉耆都城该是何等雄伟壮观。
整个古城里还剩有三四处残余的城墙。每处城墙都有许多的洞穴,大概有贮藏室作用,也可用来躲避箭矢。在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两处很开阔的缺口,宽约10米,可能是当时两处城门所在。
博格达沁古城的中部还有两个大土堆,是城中主要建筑塌后的遗留物。古城周围有许多防卫建筑,都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