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首《木兰诗》写出了1500年前,北朝时期的女子就风行给自己化妆打扮了。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一个彩绘陶俑,让人一看,忍不住就喜欢。这个彩绘女陶俑画着细细的眉毛,涂着口红,紧身小棉袄,肥肥的圆筒裤……
不过,它可不是一件普通的陶俑,目前为止全世界也就一对,还是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1993年出土至今,这件国宝级彩俑是第二次走出徐州展览,第一次是去日本,参加“第二届中国国宝展”,第二次就是参加这次的“江苏国宝展”了,而且只展出了其中一个陶俑。
残破墓葬发现国宝
1993年,徐州茅村镇内华村砖瓦厂的工人们,在砖瓦厂附近取土时偶然破坏了一个墓,当徐州博物馆的考古队员赶到时,墓室里的东西大都已经被破坏了。不过,细心的考古人员还是在清理甬道时,发现了一对彩绘女陶俑。它不仅造型清秀,色泽也相当艳丽,黑黑的眉毛,脸上还略带胭脂,红红的嘴唇,小棉袄里面红色的衣服……
但由于女陶俑已被浸泡了1500年,要想保护好,就要先脱水。为了让陶俑上的颜色不褪,专家们放慢了脱水的时间,并在陶俑上,涂了一层色彩加固剂。脱水完毕后,这两件国宝,就被放进了仓库,一直到1999年,才第一次拿出来和观众见面。
凹凸曲线独一无二
细细的眉毛,高高的颧骨和鼻梁,彩绘陶俑一看上去就是个俊俏潇洒的北方少数民族女孩。再从服饰上看,她还是个“时髦女郎”哦!上身一件紧身小袄,清晰地刻画出背部的“S”曲线,衣襟还跳着鲜艳的红色,而一对肥大的袖口像两朵开放正艳的喇叭花。
最有意思的是她下身的穿着。松阔如裙的长裤上窄下阔,裤脚长长地拖落在地面。如果不仔细观察,会很容易将它看作是一条长裙。用今天的观点看这种长裤实在是典型的喇叭形裙裤。徐州博物馆的李银德馆长说:“北朝时,北方女孩穿松肥的裤子主要是为了骑马方便。”当然最时髦的要属陶俑脚上的那双“尖头履”了,一双微尖的履头双双“调皮”地翘起在裙裤前。小袄、喇叭裤、尖头鞋,这身时尚的打扮即使放在今天,也显然不算过时呢!
李银德说,出土陶俑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南北朝的时间很短,出土陶俑很少;而且一般人们看到的各种俑,看上去严肃呆板,而这件彩绘女陶俑面带微笑,正面、背面都有S曲线,看上去很清新活泼生动,全世界仅2件,找不出第三件。
面上妆容印证爱美
除了红色的衣襟,陶俑的一双眉毛上方有两点红点,嘴唇也是红红的。毫不张扬的红色让彩绘陶俑的脸部更加鲜活动人。这不禁让人想起了1500多年前花木兰“对镜贴花黄”的典故。据说从南北朝起,女子脸上的妆容是很重要的,描眉擦粉涂口红这些工序,当然是不能免除的。可是完成了这些程序,化妆的任务还只是进行了一半。她们在自己的脸上,还要装饰上一些新奇的彩色花纹,甚至花鸟图案,才算大功告成。而所谓“花黄”就是“花钿”。
此外,她们使用“花钿”也有另外一番风景。“舌头轻点贴金钿”,安贴花钿,要利用一种特殊的“呵胶”,只要对着它哈一会热气或者用舌头舔润,呵胶就能变得软贴。这样看来,“贴花黄”与今天使用邮票的方法差不多。
陶俑身份有待考证
虽然这件陶俑已经出土10多年,但这个女俑的身份还是一个谜。南京大学的文物专家贺云翱说,女陶俑手上的手板相当于今天的记事本,一般是官员上朝使用的;但同时,这个陶俑梳着双丫髻,小棉袄肥裤,看上去着装时尚随意,又像是贵族家庭中颇有身份的人。而且,现实考古中,很多出土文物,反应的内容,都比史书上记载的更复杂,比史书上记载的生活场景也更丰富。
彩绘陶俑,南北朝时期的文物,距今已有1500年,全世界仅一对。它高42.3厘米,头发中间分了一条缝,两边各梳一发髻,两个发髻看上去就是“一”字,蛾眉朱唇,小袄肥裤,手持手板,眉目舒朗,面带微笑,脚穿尖头鞋,到底是女官还是另有其他身份,现在还是谜。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