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殷墟之谜系列(二):王陵重现(2)

2009-05-16 16: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史语所考古组停止在殷墟的发掘。当地农民知道这一情况后,竟然放弃田里的农活,全心全意、名正言顺地取代了考古组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史语所考古组停止在殷墟的发掘。当地农民知道这一情况后,竟然放弃田里的农活,全心全意、名正言顺地取代了考古组的位置,开始了明目张胆的盗掘活动。由于长期以来,洹水一带的农民已经习惯于靠山吃山、不劳而获的生活,所以1928年史语所进驻小屯村以后,曾引起当地群众极大的不满。他们依仗地方势力,结成团伙公然张贴反对史语所发掘工作的大标语,指名打倒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并暗中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破坏,这给史语所的工作造成极大的阻力。为此史语所不得不请求政府出面干预,这就严重妨碍了当地豪强的利益。史语所考古组撤出殷墟后,一时盗掘之风云起,许多宝物被偷运到北平、上海或远流国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939年春的一天,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和吴培文在小屯西北冈吴家柏树坟园中钻探时,发现地下埋藏有东西,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做好标志后,悄悄回到家中。他们探到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件大鼎竟会在以后引起世界轰动。其实早在1934年,史语所考古组在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王陵大墓时,已经发现吴家柏树坟园中有殷代大墓,但是园主不同意在他家坟园中挖掘,为避免纠纷,考古组只得暂时放弃。

西北冈王陵大墓发掘之后,史语所考古组继续回到洹水南岸的小屯村工作,这是他们第十三次在殷墟发掘,由郭宝钧主持工作。参加人员有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王湘、高去寻……河南省政府派孙文清参加协助工作。发掘团共11人,雇用民工100多人,工作站设在高楼庄。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考古队意外发现了一整窖穴的甲骨,谱写了甲骨发掘史上辉煌的一页。这次发掘从3月18日开工,到6月24日停止,共99天。就在预计停工的6月12日,考古队在小屯村北发现一个灰坑,编号YH127坑,没想到这竟然是甲骨发掘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现。

6月的太阳,近午时,天气十分炎热,当时正在127坑中进行清理的王湘一直悄无声息地埋头苦干着,此坑直径近两米,是这次发掘的最后一个坑位。他站在灰坑中,用钢铲小心地向下挖,他工作时总是这么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当他挖下去半米以后,俯身刮剥北面的土层时,突然感到有些异样,多年的工作经验使他预感到将有特殊的事情发生。他不敢怠慢,把手放轻了一些,小心地剥去地表的灰烬,这时眼前的景物使他大吃一惊。几片完整的大版龟甲一片挨一片地呈现在他面前,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呆住了,不发一言,平心静气好一阵,才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而大呼一声:“快来看!”喊声惊动周围正在工作的人们,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围过来观望。闻声赶到的郭宝钧、石璋如驱散人群,跳入坑中仔细查看。难怪他们这样激动,在殷墟多年的发掘中,虽然有过大龟四版、大龟七版的重要发现,但是像这样完整的,没有盗扰和搅动过的整坑甲骨的发现还是首次。

王湘自1928年第一次殷墟发掘以来,从没有离开过这里的工作,当别人在工作结束离开后,他却总是自愿留守工地,负责调查下次的发掘地点、保护工地的安全、接待参观和来访人员。在他的工作经历中,还没有过大宗甲骨的发现,像这样奇迹般的机缘,是他料想不到的,为此他兴奋了很长时间。127坑坑口距地表1.7米,直径1.8米,坑底距地面6米。在127坑的上部是117坑,117坑是一个大而浅的土坑,没有发现任何东西。127坑的时代最古老,在堆放字甲以前,已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堆积物,如少量的早期陶片和兽骨等。127坑坑位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当时往这个坑中倾倒甲骨时,也是顺着坡势往下倒的,因此甲骨层也呈现斜坡状。在靠近坑北壁的甲骨层中,夹杂一具蜷身侧立的人骨骸,似乎是在倾入甲骨时,同时扔进了这具尸体。据专家分析,这具尸骨可能是当初管理甲骨的人,而这些甲骨则是殷人后代废弃的殷商档案典册。

当发掘队队员们着手揭取灰坑中的甲骨时,却感到情况十分复杂,错落有致的龟版,彼此叠压在一起,让人不知该如何下手。坑上面围观的人群你一句,我一句,给他们献计献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是他们想像得要比实际情况简单得多。一块块甲骨经过长时期自然力量的作用,紧紧团结在一起,一时很难把它们顺利分开,起取一块需要很长时间。天色渐晚,微弱的光线中已经看不清手中的钢铲,但是王湘和石璋如仍在坑下忙活着,舍不得离开。地面上的人,有的从他们手中接过剥出的甲骨,放入盛放甲骨的大筐中,有的为他们绘图标位,有的编号排序,一条作业流水线自动形成,坑上坑下忙成一团。

夜幕终于笼罩天穹,工作不得不停止。经过半天的紧张工作,坑道的边缘还没有摸清,就已经出土甲骨3760块,这使人们的心情格外昂奋。郭宝钧决定延长一天工期,将甲骨取完再结束发掘。第二天一早,考古队又来到127坑,他们掏去填土,王湘和石璋如再次跳入坑中,继续起取坑中的甲骨。展现在他们眼前的甲骨,多数是整版的,刻满字迹的,有朱书的,也有墨书的……这是一次壮举,前所未有的壮举。但是他们毫无间歇地揭取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疼,也只是清理了一层。这天,天空格外晴朗,一丝风都没有,127坑内就像一个大熔炉,汗水顺着他们的额际流下,迷濛了他们的眼睛,然后一滴滴落在甲骨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年8月成立考古研究所,由郑振铎任所长。成员为原北平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的学者和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留在大陆的部分学者。1958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组建了安阳工作站,并把工作站直接驻扎在小屯西地,此后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殷墟考古与发掘。继YH127坑之后,甲骨学史上又有过两次重要发现,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一次是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坑。这两次甲骨坑的发现纯属偶然,却硕果累累,给发掘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成就了新中国年轻一代考古学家的甲骨梦。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