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殷墟之谜系列(二):王陵重现(3)

2009-05-16 16: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历次殷墟发掘证明小屯地下埋藏十分丰富,遗址也比较集中。新中国成立前的发掘主要集中在这里,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掘的重点多放在小屯以外。经

历次殷墟发掘证明小屯地下埋藏十分丰富,遗址也比较集中。新中国成立前的发掘主要集中在这里,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掘的重点多放在小屯以外。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小屯地下的埋藏情况如何,还有没有再发掘的必要?这些问题摆在了考古工作者的面前。但是仅凭推测是不行的,必须对小屯作进一步的勘测调查后才能做出结论。

果然,1971年冬天,安阳工作站考古队冒着飕飕的冷风,在小屯西地进行发掘时,在1号探方距地表深2.8米处,发现了一堆完整的卜骨,共21枚,其中有10枚带有卜辞。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说明殷墟范围内应该还埋藏有相当数量的甲骨。

时隔不久,1972年12月的一天,年近六旬的小屯村民张五元正在家中制作煤球时,突然发现没有了黄土。于是他推着小车,拿上铁锹来到村南路边的小沟挖土。天正下着濛濛细雨,路边的小沟里泥泞而湿滑,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锹铲去沟中的泥水,然后用力向下挖,他本打算少挖一些先用着,等天好了再说,但是他刚挖了几下,却发现土色渐暗,似乎有些异常。他开始产生怀疑,下面不会有什么东西吧?他又猛挖了几下,然后蹲下去仔细辨认,果然土色和以往甲骨坑中的填土相似,显然是经过翻动的回填土。此时他已经感觉到这里肯定埋藏有甲骨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他不顾地滑泥泞,也忘记了自己来时的任务,精神抖擞地干了起来。不久,随着铁锹的翻动,一些碎小的甲骨片夹杂在泥土中,跃入他的眼帘。他弯腰拾起那些火柴盒大小的甲骨片,仔细看了看,背面都有“火号”,为钻凿的痕迹,正面有字,而且很清晰。

张五元世代居住在小屯,20世纪30年代曾多次在郭宝钧、石璋如主持下的小屯北地发掘中当发掘工。20世纪50年代,他又多次参加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领导的殷墟发掘。经过几十年的发掘生涯,什么样的事情都经历过,而且已经掌握了一套熟练的发掘技术。他立即停止了挖土,又捡了几片有“火号”的骨片,冒着细雨回到家中。他用毛刷把甲骨片上面的泥土刷干净,发现多数上面有字迹。他很高兴,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有些激动。他用纸小心包起这些甲骨,马上将其送到村西安阳工作站,他懂得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他想给大家一个惊喜。

当时安阳工作站站长戴忠贤和刘一曼等,正在各自的房间整理1972年秋季小屯发掘记录。张五元一进大门就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高声喊道:“老戴,出甲骨了!”他知道这是工作队正在苦苦寻找的东西。听到张五元的喊声,工作站的所有人都放下手中的工作,不约而同奔向戴队长的房间。他们看到张五元带来的那些甲骨有邮票和火柴盒大小,而且上面都有一两个字,并且字大而清晰。大家都感觉有些惊喜,即刻随张五元来到小屯南地发现甲骨的地点。戴队长用小铲轻轻扒开张五元回填的土坑,看到了小沟的两壁还贴着碎小的卜骨,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殷代的碎陶片。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埋有卜骨的灰坑,但是由于气候寒冷土地封冻,当时无法发掘,于是他们推来几车土覆盖在甲骨坑上,准备开春再来试掘。

1973年3月,春暖花开,和煦的阳光温情地照耀着,地下湿气氤氲,路边的矮树丛,又抽出鹅黄色的嫩芽,明丽而又风情。安阳工作站的同仁们在这里度过严寒的冬季,迎来了万物复苏的季节。伴随着春天的来临,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小屯南地甲骨的发掘。

参加小屯南地发掘的人员有戴忠贤、刘一曼、曹定云、屈如忠、王金龙、孙秉根、姚孝遂等人。他们把目光锁定在小屯南地张五元发现甲骨的路沟边。这次发现殷代灰坑123个,其中64个坑中出刻辞甲骨,少者1片,多者上千片,分为无意抛弃和有意窖藏两种情况。刘一曼主持发掘的H24坑,就是这次发掘中出土甲骨最多的地点。

小屯南地发掘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殷墟几乎没有出土过太多的甲骨,但是考古队一直没有放弃对甲骨的寻求。198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再一次到张学献过去的菜园中进行了发掘,希望奇迹能够再现。后来他们在张学献的地里寻找了一年,只从乱土层中发现一些小片甲骨,收获甚微,令人十分沮丧。但是奇迹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让你措手不及,产生意外的惊喜。花园庄东甲骨坑的发现就纯属意外的收获,它带给人们的惊喜是巨大的、长久的。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