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头骨在诸多的细节上显示出了不同,但是他们也显示出了更多的相似性,硕大的头骨,是否说明,史前的郧县人拥有很高的智慧呢?
冯小波:在我们后来的研究过程当中,发现这个郧县人头盖骨,虽然时代比较古老,但是他的大脑的进化非常先进,就是有些专家认为,他已经接近智人的这种发达水平了。就是说明郧县人当时获取食物来源非常丰盛,他的大脑进化非常快。
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中国的史前人类,却各自有这不同的进化特征呢?是什么促使了古老的郧县人加速进化呢?他们的生活的时代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遥远的史前年代,这里水草丰美,大量的动物,生活其间,其中有较为温顺的有蹄类动物,也有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史前的郧县人,在这里制造石器,繁衍生息,发掘的迹象表明,他们应该已经具有了狩猎的行为,锋利的石片,让他们可以从动物尸体上,轻松割取食物。
他们用那种大的砾石做一种很好的砍砸器,然后把这种大的这种食肉动物,或者大的食草动物,把它狩猎回来之后,然后再从它身上获取一些他需要的这种肉食资源,包括还有一些敲骨吸髓之类的,加强人的营养。人获取这种肉食资源,和这种资源之后,他自己的大脑也得到越来越发育。
那些享用过后的动物骨骼,散落在河滩上,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埋地下。但是这些人类行为的痕迹,却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与之相关的时代信息。
它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这些动物化石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又非常丰富,鉴定到种这一类的比较多。我们通过哺乳动物群来研究它的时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郧县人的哺乳动物群和蓝田公王岭的哺乳动物群来做对比。地理环境是非常一致的。从现在哺乳动物群的种数来比,60%以上是相同和相似的,那么我们认为它这个生物是同一时代的,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考古队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一具古人类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和石器工具;1964年在公王岭发掘中,发现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他们具有比北京猿人更为原始的特征。其脑容量为778毫升,被命名为"蓝田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火遗址。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42种,公王岭动物群的测年结果,为郧县人遗址的预测史前生存年代,提供了依据。
比如大熊猫武陵山亚种,这种大熊猫化石,别的地方都没有发现过,只在秦岭的这个蓝田人遗址当中发现过,它是那种特征非常明显的,只是在一百万年左右才有这种大熊猫存在。
为了年代测定的准确性,专家们还是决定按照传统的测年方法,逐一测定。然而实验室里的测年方法,很快被接连突破测年的极限,郧县人生存的年代也越来越趋于古老。专家最终将郧县人生存年代锁定在98万年左右。
根据人类进化的规律,人类的脑量是在不断进化中增加的,脑量的变化,说明人类智慧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那么郧县人的脑量又是多少呢?硕大的颅骨内部,是否与现代人类有着相同的构造?李天元决定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给古老的史前来客,做一次CT检测。
X线很好整个穿透了颅腔,颅骨跟堆积物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堆积物的密度比颅骨的密度低一些,大部分层面就能看到它两个之间有一个低密度的分界,根据他颅骨和颅腔内的堆积物的密度不同,把颅腔的堆积物进行勾划出来以后,计算机自动生成一个脑容量,大概总的容量大概1050左右。
CT测定的结果现实,98万前,郧县人的脑容量就已经接近与50万年前北京人,比生活在相同时期的蓝田人778毫升的脑容量要高得多,它们也许是100万年前最具智慧的生物物种。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CT室,正在进行X射线检测的医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廖美炎:测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有一部分的骨质缺损。跟其他的部分的骨质比的话,有一小块骨头是缺损的,再有一个就是有明显的骨折,它的额骨的部分,特别是靠近左侧的部分,有塌陷,有骨折。
98万年前,这两个郧县人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塌陷和骨折到底怎么产生的呢?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在这些骨骼中,颅骨是密度最大的部位,也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骨骼,CT结果现实,这两个史前人类的颅骨壁的厚度,远远大于现代人,也就是说,他们的脑袋应该比我们要坚硬的多。
根据现场发掘的情况看,两个头骨的发现垂直距离仅为15厘米,处在同一个坍方的同一地层之中,具有十分相似的史前直立人特征,两个郧县人应该是来自史前的同一族群。在1989年,我国的古人类考古发掘还比较粗放,挖掘坍方的主要工具,都是来自于当地农户的农具,这种骨折会不会是发掘时留下的痕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