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测定,现代人的平均脑量大约为1350毫升。而从猿到人的逐渐进化,也是一个大脑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已经可以用双脚行走的南方古猿纤细型已经拥有了500毫升左右的脑量,比现代黑猩猩的大脑还多100毫升。而考古学证据表明,两百万年前被称为“能人”的人类祖先的脑量约为700毫升。
如果能在巫山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头盖骨化石,就可以根据头盖骨的大小比较准确地判定出它是人还是猿。可在龙骨坡的几次发掘中,除了牙齿,并没有发现头盖骨或人体躯干的其他骨骼化石,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外其他古人类考古发掘中也多次出现过。为什么牙齿化石比其他骨骼化石更容易发现呢?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龙坪村村民曾为了挣钱养家,纷纷到龙骨坡抢挖龙骨,把这些远古动物化石作为中药材卖给供销社和药铺,一个多月就挖走龙骨数万斤。在村民们盲目无序的挖掘中,会不会已经将猿人的头骨毁坏了呢?那些当年抢挖龙骨的人们,又是否见到过类似头盖骨的化石呢?
在村民们模糊的记忆中,似乎有一些人体骨骼和头盖骨的影子。可那到底是不是巫山猿人的头盖骨呢?谁也说不清楚,更无从辨析。
于是,在没有发现头盖骨的情况下,是人还是猿的判定标准就只剩下了一个:工具。而200万前的工具只能是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器。在考古专家看来,石制工具是决定考古遗址属性的根本。
这些石器出土于巫山的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它距今约有6000多年了。在历史学上,以磨石器为主的被称为新石器时代,而以打制石器为主的则称作旧石器时代。
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科教片里一段模拟古人打制石器的影像。
而在距今几万年、几十万年乃至100万年、20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也是这样打制他们所需要的石制工具吗?
在满眼都是石灰岩层的重庆巫山龙骨坡,从1985年至1988年,这里虽然经过了连续四个秋冬的考察发掘,然而,联合考古队除发现了各类动物化石以外,有关人类活动的证据--工具的出土,仍显得稀少而缺乏,只发现了两件具有疤痕的神秘石块。
这一件是石英岩质的“砸击石锤”;这一件是安山岩质(火山岩)的“凸刃砍砸器”。
这些看起来粗糙而原始的普通石块,又该如何判定,它们是否就是200万年前巫山猿人所使用的工具呢?
有些专家认为这两件石器是人类加工的产物。
另有部分专家怀疑的焦点并不在于石器本身的认定,而是认为,作为一个有着200万年遥远历史的古人类遗址,为什么经过四年的发掘,却仅仅发现了两件石器呢?这样所得出的结论足以令人信服吗?
由于龙骨坡出土的石器数量稀少,使其在定量和定性分析上都具有很大局限。这引起了黄万波和同伴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