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任相宏觉得,这未必是一种奇特的墓葬形制。外甲字的四周,有四条在石壁上凿成的简易通道,显然,这不会是留作下葬的通道,而是当年修墓的民工上下行走的过道。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陵墓,怎么会留下这些粗糙的简易通道呢?
任相宏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陵墓的外甲字根本就没有修完!按照最初的设计,陵墓应该是一个单甲字的形状,这种外型在西汉时期的王陵中非常普遍,双乳山汉墓的外甲字应该是凿到墓室底部,整个墓室的墙壁应该是以外甲字的石壁为准的,但显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让工程停下来了,外甲字没有凿完,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墓形。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宽一个人来到后花园里,他的嘴里念念有词,念出的是诅咒当今天子汉武帝的咒语。
刘宽正在实施汉朝时期最流行的“偶像伤害术”,他用桐木削成汉武帝的形象,并且在木头人的心脏、头颅等要害部位插上铁针,然后把它埋入地下,并且每天用恶语诅咒,希望汉武帝早日归天。
这天晚上,他的诅咒更加恶毒,是因为病重的汉武帝即将不久于人世,他要诅咒汉武帝快一点死掉。
一个更大的疑问涌上了任相宏的心头,如此巨大的陵墓为什么没来得及修完呢?按照汉代的规矩,王都是头年即位,第二年开始建墓,陵墓一般都提前设计好形制和规模,然后开始动工,先在山体中凿出陵墓的规模来,然后开始精细的加工和装修工作,陵墓的修缮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王衰老或者是疾病缠身而死亡。
眼前的双乳山汉墓外“甲”字没有凿完,说明它连最初设计的规模都没有完成,这位王就仓促下葬了。这种现象也不难解解释,可能在陵墓的修建过程中,王突然暴毙,因此,只好葬在没有完工的陵墓中。还有一种可能,王统治的领地财政出现困难,无力承担修建如此巨大陵墓的资金,工程只能半途而废,王死时也就只能凑合下葬了。
那么,济北王陵没有完工会不会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呢?
任相宏仔细回想整个发掘过程,他隐隐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头,王暴毙或者缺乏资金可以解释陵墓没有完工的原因,但却无法解释其他的一些奇怪现象。
陵墓的主人下葬时使用了三重棺,二重椁,符合西汉诸侯王的五重棺椁制度,而且建造了规模如此庞大的墓穴,但他却没有使用一般王室都采用的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天子赏赐的一种葬制,在汉代王的墓葬中非常流行。北京的大葆台汉墓保存了最完整的黄肠题凑。它是设在棺椁外的一种木结构,用黄色的柏木心堆砌而成,黄肠是指棺椁外的柏木,题凑是指用柏木来堆砌,合起来称为“黄肠题凑”。
然而,更令任相红感到奇怪的是,他在墓穴的石壁上,发现了许多方形浅坑,而且越靠近墓室的底部越明显。它们不可能是无意凿成的,也不像是施工留下的痕迹,所有到陵墓看过的考古学家,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些浅坑的含义。
从《汉书》中的记载任相宏判断,双乳山汉墓的主人应该就是位乱伦、诅咒皇帝,最后自杀的济北王刘宽。
刘宽死后的事情,《汉书》中并没有记载,但任相宏已经可以做出大胆的推测。刘宽畏罪自杀后,济北王家族只能准备他的葬礼了。刘宽属于非正常死亡,没有任何先兆,因此连加紧完善墓穴的时间都没有了,陵墓已经不可能达到最初的设计,所以只凿出了内甲字而没完成外甲字,墓壁上还留下了民工的通道,墓道也没凿平,排水沟没完成,临时用石块堆了个墓门,修了十一年的陵墓只能说是一个半成品,刘宽就这样被葬在了这座尚未建完的陵墓中。
刘宽下葬之时,完成陵墓因为需要很长时间,肯定已经来不及了,但用柏木在墓中搭建黄长题凑却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而且,既然能够摆放陪葬的青铜器,往陵墓中摆放玉器和印章也不是件费劲的事,刘宽的突然自杀肯定不是使这两件事无法进行的原因。
黄肠题凑作为皇帝赏赐的一种待遇,诅咒天子的刘宽肯定不可能使用了,但济北王的家族又不甘心,因此在墓壁上凿了些浅坑,借以替代黄肠题凑。
至于说玉的使用,刘宽就更没有资格了。汉代人把玉人格化了,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刘宽和自己父亲的后妃乱伦,在注重礼仪的汉代,他的品德简直是坏到了极点,这样品行的人,是不能用大量象征美德的玉器来陪葬的,因此,在墓中,任相宏只看到了九窍塞、玉枕头等一些基本的葬玉,而且,刘宽也不能使用金缕玉衣,但又不太甘心,也就只好凑合使用更简单的玉覆面了。墓中没有发现印章现在也可以解释了,犯下这么多罪行的刘宽,最终连证明自己权力和身份的印章也不允许陪葬在身边。
如果是刘宽的家人来埋葬他,他们肯定不会让他到了地下还要背负着世间的这一切罪责,葬礼的现场可能有汉武帝派来的人,他监督刘宽的家人不许按王礼下葬,而且,在最后的时刻,他敲碎了两块玉剑璏,放到了刘宽的枕头下。
刘宽虽然贵为一方诸侯王,死后也能享受大规模寝陵,但因为他得罪了中央政府,最终也只能落下一个可悲的结局,他在世间所作的一切,到了另一个世界也无法洗脱干净,枕下破碎的玉剑璏,不仅表明这人品德有问题,而且还暗示了此人是用剑自刎而亡。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