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石墓的发掘还在继续,邛人的身份还的那么扑朔迷离,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持续的努力,考古人员先后在安宁河流域发现了200多座大石墓遗迹,并先后对其中的47座进行了发掘清理。在此期间,他们不但弄清了大石墓的墓葬结构,而且还了解到这里多次“二次葬”的葬式习俗,更重要的是,他们最终证实了大石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
这次对大石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同时也改写了凉山地区的历史。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凉山地区的历史不外乎是2000年左右,但是大石墓的考古结果将整个凉山地区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如今,大石墓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并不断取得进展,但同时又不断有新的谜团出现。
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组织在战场上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生存,他们还要不断地征战。在这种条件下,邛人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邛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而这些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这种岩石质地坚硬,每块盖顶石的重量也都重达数吨。在反复对大石墓周边环境进行考查后,考古人员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横躺竖卧的巨石,但邛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与远处的螺髻山。
如果要将重达几吨的巨石从螺髻山运来,即使对今天拥有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人们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邛人仅凭人力是如何做到的。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搬运,背后难道有着什么特殊的含意吗?
目前所发现的两百多处大石墓遗迹,分布在安宁河流域两岸的冲击台地上。要建造如此之多的石墓,无疑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强大的人力和物力,邛人将无法实现大石墓的建造。带着这个问题,考古人员开始着手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目的在于揭开巨石墓葬的建造之谜。
自从大石墓被发现以来,有关于它的建造方法,一直成为困扰考古界的学术难题。在此期间,专家们也曾有过多种推测。为了进一步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谜,刘弘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大石墓的这个谜,大家都在想这个墓的石头是怎么搬来的。当时大家的想法可能就是怎么拉,怎么动。然后我的初步想法是我们做一做,看一看,是不是这种方法。我想还不是把它拉动就完了,我想算一算,就是修造一座大石墓得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多少物力。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基础,推测大石墓的主人的生产力水平。
刘弘希望能够组织一次大石墓实地模拟建造活动,从而获得最直观的数据。
模拟建造活动的时间被定在2007年11月24日,地点是位于德昌县麻栗乡大坝村的这片台地上。刘弘深知,像这种模拟建造的考古方式,在国内还很少见,在四川更是前所未有。
模拟建造活动的地点选好后,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挑选模拟建造大石墓的石料。对于这个问题,考古队也早有考虑。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座土坡下,有一块从大石墓上滑落的巨石,正好可以作为这次模拟建造的材料。
凉山州博物馆副馆长唐亮介绍说:我们就把这块石头选成了模拟大石墓的一个方法。这块大石头有一点三平方米,按照这个石头的硬度是三度,石头有四吨。我们就是想从模拟当中去推断当时农耕社会的人口,再推断它的经济生活、物产有多少,修建一座墓到底要花多少人力、物力。
为了保证24日模拟建造活动的顺利进行,11月5日这天,刘弘和他的队员们又一次来到大坝村的这处大石墓地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这里。联想到半个月后即将开始的模拟建造行动,考古队员们既紧张又兴奋。可此时刘弘的心情却很复杂,因为他预感到那天的模拟建造活动,或许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
2007年11月24日,德昌县麻栗乡大坝村的大石墓地上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一大早就来到了这里。人群中,数十位大坝村的村民,这天也是统一着装,他们将作为搬运人员,参与到这即将开始的模拟建造活动中。
这次模拟建造行动是计划将地上这块两米见方重逾三吨的巨石,搬运到这座长为21米、坡度为15度至18度的土坡上。同两千年前邛人建造大石墓的方法一样,搬运人员不得借助任何现代化的工具机械,而只能使用滚木、撬棍以及绳子等最原始的工具。
在围观人群的大声呐喊助威声中,人们试图重现古代“邛人”修建大石墓的壮观一幕。考古队员们对石墓建造的推测是否能够得到证实,邛人神秘石墓的建造之谜会不会就此揭开呢?这次模拟建造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记者也从各地赶来争相报道这次活动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