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奇怪葬式的大石墓,寻找古代邛人的踪迹(二)(2)

2009-06-22 11:1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搬运人员尝试用木棍撬,用绳子拽,每个人都大汗淋漓。 凉山州博物馆副馆长唐亮介绍:当时我们用了十八个民工,花了两个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搬运人员尝试用木棍撬,用绳子拽,每个人都大汗淋漓。

凉山州博物馆副馆长唐亮介绍:当时我们用了十八个民工,花了两个小时,只把它挪动了二十公分。那种墓葬需要这样的大石头的盖顶石,至少是五块以上。而且很多都比这个大的多。所以我们认为大石墓的建造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耗人力和物力的。

显然,这次模拟建造行动并没有达到考古队员们事先预想的效果,围观的群众也感到有些失望。但是对于刘弘来说,这次活动更加证实了他对大石墓建造方法的另一种推测。

这一天,考古队的成员再次被召集起来。即将开始研究的课题还是那个困扰他们很久的问题。在没有机械动力,只能依靠简单工具的时代,邛人是怎样把重达数吨的巨石搬运到安宁河两岸,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巨大的石块堆砌成墓的呢?

30多年里,考古人员在对安宁河流域40多座大石墓的挖掘过程中发现,由于修建年代的不同,这些大石墓的形制和建造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重达几吨的巨石构筑而成。第二种是用小的石头修葺。但这些大石墓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从而形成了一个陡坡。陡坡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么,这个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在不断的灵感碰撞中,考古队员们联想到古埃及人用巨石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在这座金字塔内部的壁画中,就描绘有当时人们修筑金字塔时的情景。为了搬动重达10吨的巨石,古埃及人专门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斜坡道路,用降低运输路线坡度的方法来减轻石头的重力。

大石墓的建造者们留下的蝌蚪形“尾巴”与古埃及人的斜坡道路是否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呢?蝌蚪“尾巴”的大胆推测令大家兴奋不已,显然,这个实验为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让他们对邛人修建石墓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亲身感受过石墓建造的艰难,考古队员对邛人建造石墓的目的也就更加关注。邛人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但他们仍不辞辛苦,从遥远的地方搬运巨大的石料,用巨石层层垒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墓葬。这些巨石对邛人来说,难道还有着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吗?

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 在古代,人类使用的很多东西,生产生活都和石头分不开。比如说工具是用石做的,房屋是用石头建造的,包括很多小的装饰品也是石头做的。所以就会对这种东西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这里有些民族对石头就会产生一种崇拜,因为经常用它,赋予它灵性。正因为崇拜这种石头,才会花那么大工夫去把这么大的石头,从那么远搬到这个地方构筑自己的墓室。这应该是一种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种风俗。

所谓巨石崇拜,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能来源于早期人类对石头的依赖。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装饰品甚至是武器的制造大多都离不开石头。因此,人类便赋予它更多的精神内涵,对它顶礼膜拜。如今,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巨石文化的遗迹。

经考证,巨石崇拜有多种表现形式,这其中包括墓葬、列石、独石以及石棚等等。显然,当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民族。除此之外,在中国最著名的巨石文化遗迹还包括分布在辽东半岛的石棚。虽然它与大石墓同为巨石墓葬,但出土器物和建筑结构的明显区别,体现出我国南北两支巨石文化的不同特点。

大石墓作为邛人崇尚巨石的产物,被最终地保留下来。在弄清了邛人巨石崇拜的文化现象后,有专家提出了一种疑问,安宁河谷的巨石崇拜是邛人独有的文化现象还是受到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呢?研究结果表明,邛人虽为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它与滇、夜郎等民族在文化上没有明显的关联,但与蜀在文化上却有很多的相似。

历史上,邛和蜀都属于古羌人的一支,文化上的相似性显而易见。蜀人在历史上就曾是一个崇拜大石的民族,古代传说中也有蜀人的祖先蚕丛氏在岷江上游地区“居石室”的说法。

传说中还提到,蚕丛最早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他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迁徙到了成都。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蚕丛的子孙后代被迫逃到了今天的西昌一带。

如今,生活在岷江上游的羌民族仍然沿袭着祖先的传统,依旧住在用石头修建的碉楼中。有趣的是,这种碉楼的修建方法与洼垴1号大石墓十分接近,汉代又把这种石碉叫做“邛笼”。

这个现象隐约地向人们透露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作为邛与蜀共同的祖先,羌族人在修建碉楼时所形成的这种特有的建筑风格,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 有一种大石墓就是整个墓室是用那种小的石块来垒砌的。这种垒砌的方法,很像岷江上游羌族的那种碉楼的修建方法。是否跟这个大石墓有些关系?而且它们出土的很多陶器很接近,它们应该是一个族系的民族。

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林向认为:我们这个地区是属于氐羌文化和濮越文化交汇的地区,大石墓也是这里面一个小的主角,它不能说明全面,它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北方的小米文化,南方的稻米文化,一个是滇氐羌文化,一个是濮越文化在这里汇合。在这里都留下了痕迹,所以邛都夷应该说是北方的统治民族跟南方的土著民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地方性的民族。

三星堆遗址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使人们见证了古蜀王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及所体现出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

近年来对古蜀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古蜀文明几乎辐射和影响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带动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变迁,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作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民族,蜀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三星堆遗址和后来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都证明蜀人历史上的强盛。有专家认为,在古代中国,安宁河流域曾是一个民族迁徙的大走廊,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丝绸之路起始于四川成都,经过云南、西藏等地区进入南亚。安宁河谷刚好位于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灵关道的中段,是汉代通往南亚的必经之路。大石墓的考古发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晚期大石墓中出土的铁器、钱币,都证明邛人曾经是南丝路商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其实在专家看来,对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从中找出有关邛人当年生活的相关信息。对于解开这个神秘民族的价值观、生死观以及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在这些问题得到解释后,才有可能解开这个民族的消亡之谜。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