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在其中有一件石像上面,上面有一个字,叫“舍”,舍弃的舍,这表示着花这个钱制作这件东西的这个人,他来舍的,就是施舍的这件东西,很明显这是在一般的寺庙里都有这种称呼这种说法。
综合各位专家的观点,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已经发现的石俑做出比较清晰的年代判定。
首先,这些周身密布石筋的石像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联系到舜帝南巡的历史记录和舜帝子孙集中居住在鬼崽岭周围的现实,石刻专家刘卫东认为最早的石像很可能和舜帝有着直接关系。
刘卫东:大舜帝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那时候原始人他们可能在祭祀的时候,在纪念地时候由他们特殊的方法,因此我认为就咱们发现的那座山,那个山就当时的一个大型的祭坛,当初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制作了很多石俑,堆满了整个的山上。
专家猜测,居住在周围的舜帝后裔为了祭祀自己伟大的祖先舜帝,他们自发的雕刻石俑放置在鬼崽岭这个地方。然而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到秦汉的3000多年时间里,鬼崽岭的历史在我们眼中却是一片空白,这个地方仿佛一夜之间被遗忘了;
刘卫东:4000年前到2000年前这个之间,慢慢地人对这个事情淡化了,慢慢地周围生活的人少了,慢慢地人就把这个活动忘了,也就很少有这种雕凿的活动了。
时间到了秦汉年间,人们又开始集中的大量打造石俑安置在这里,这个时期的石像明显的受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影响。
吴顺东:道教的东西出来之后,这样一些手势语才可能真正产生出来。
然而在秦汉之后,鬼崽岭又恢复了沉寂,现在没有人知道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将近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人们仿佛再次想起了鬼崽岭,又开始大量的在这里安放石俑。在这个时期的石像以及近代的石像身上,专家发现了一些有明显宗教目的的雕刻文字。
刘卫东:当时的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不知道是祭祀什么了,祭祀谁了,当时是为什么不知道,可能就很盲目的,就像当时盛行那些寺庙,道观,雕佛像神像一样,也去雕这些东西,他们认为可能,我做了功德,我施舍了这件东西,我可能能获得一些福气,然后他就雕了这些东西。
这些石像由于雕刻年代跨越了数千年,各人雕刻技术高低不同,最后导致石俑精致度的差别。鬼崽岭石像在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后,从最初的族群祭祀行为最终发展到后来的个人宗教祈福。
专家猜测,正是因为人们不断安置又不断掩埋石像的行为,使得鬼崽岭这个地方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拔地而起,形成了今天这个小丘岭的形态。同时也正是因为人们每次都将供奉的石俑随手掩埋,而且不对外人声张,这种隐秘的行为极少有人知道,因此在地方上全无文字记载。
刘卫东:这么早期的石刻,不像我们想象的只是在山岩上刻划几下就完了,而是它很纯熟,而且量很大,而且个个都是圆雕艺术,它缺乏后来手法很细腻这种透雕和多层雕,但是它因为是好几个期的,所以越往后的那就越细致了,比如说那铠甲上甚至连袢甲丝绦都给你雕制出来,连虎头给你雕制出来,鱼鳞甲还有这个锁子甲他都给你雕制出来。
尽管鬼崽岭神奇现象掩盖了它艺术上的光芒,在中国雕刻史上也没有任何的记录和地位可言,但当我们静下心仔细观察它们的时候,雕刻艺术的成就使我们不能忽视。
位于陕西的汉代大将军霍去病陵墓,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陵墓石刻。守护陵墓的石兽看起来和鬼崽岭早期的石像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一种大写意的手法,用寥寥几刀把动物或者人形逼真的雕凿出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地方都达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度。然而不同的是,这里是鼎鼎大名的将军墓,调动全国水平最高的工匠来为其服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湖南一个荒郊野外,成千上万的石俑所展现出来的高超雕刻工艺使人震撼,这个偏远地区潜藏的石刻艺术水平令人吃惊。
今天我们也许只能从已知的现象中去断章取义,因为考古就是一个向真相无限接近的过程,因为真相已经永远伴随着这些石俑的创造者们轻轻地飘散在空气之中。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