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这80箱国宝曾经远赴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它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出国展览的国宝。
在参加伦敦展的国宝中有:中国彩瓷烧制史上最美丽的作品,珐琅彩山水楼阁碗,小丘奇石、山水环绕,是乾隆年间珐琅彩瓷中的极品;而东汉的玉辟邪是传世最精美的一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良渚文化的玉琮,散发着四千多年前的神秘气息。此外,170多件中国书画史上的精品也在这次伦敦艺展上汇聚一堂;《富春山居图》,长6米多,被后世称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
如今,这些无价的瑰宝全部都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当满载国宝的“中鼎号”驶入台湾海峡的时候,却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当时是12月,开始有东北季风,台湾海峡风浪很大。更糟糕的是“中鼎号”的推进器坏了一个,马力不足,船摇晃得更加厉害。
1948年12月26日,“中鼎号”在海上颠簸了4天,终于驶进了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基隆。
庄灵还记得他刚到基隆港的那一天,奇迹般地见到了大把大把的香蕉,因为在南京时,通常是一根香蕉切成薄片由全家人分着吃。
1948年12月底的这些日子里,台湾的报纸上登出了这样几条消息。在他们到港的前一天,基隆港的吞吐量创造了新的纪录。
台湾花莲水稻丰收,同时台湾大部分地区正在酝酿着土地改革,而台北则要在元旦举行一场规模很大的集体婚礼。
“中鼎号”上的中华珍宝就在这样气氛下登上了台湾这片土地。
就在第一批文物运走的十几天后,杭立武又开始了第二批文物迁台的计划。但此时,身为海军司令的桂永清再也派不出一艘军舰来了,杭立武无奈之下只得包租了招商局的“海沪号”用以抢运第二批文物。
这次要运出的文物共有3502箱 ,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
高仁俊,第二次文物迁台的亲历者,他现在生活在台北,已经86岁高龄了。
参与第二批押运的还有一位老人健在,他叫昌彼得,后来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当年,他负责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籍的装运。他回忆道:那时是善本书很多,原来在南京都是摆在书架上面,现在要运,当然要装箱,关键是要定制木箱,我们要装,装了还要抄册子,所以那个工作也蛮繁复的,大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它装箱装得好,才能够运 开始运。
在这批迁台文物中,最著名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它于乾隆四十七年入藏紫禁城文渊阁,是当时七部《四库全书》中缮写最为完整、制作最为精良的一部。
这批文物里还包括曾经收藏在紫禁城里的宋元瓷器:世界上仅有的汝窑无纹水仙盆;宋高宗最珍爱的汝瓷之一—奉华纸槌瓶;宋代五大名窑的珍品——定窑婴儿枕。
除珍贵的宋元瓷器外,存于南京的全部青铜器也登上了“海沪号”。
这些国之重器的发现使中国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后来它们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截止1949年1月中旬,天津解放,北平已处于解放军的包围中,淮海战役的两大重镇徐州、蚌埠也相继解放。
1月21日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宣布下野,不久后他便回到老家浙江奉化祭祖、休养,但实际上蒋介石依然在暗中掌控着国民党的大权。
在这之前,蒋介石早已把台湾确定为他的“复兴基地”,1948年的最后一天,他的嫡系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
除了运走大批国宝外,蒋介石还秘密部署他的儿子蒋经国,运送各种物资和黄金到台湾,最后,黄金总计运走390万盎司,共计五亿美元。
1949年1月,杭立武迎来了他46岁的生日,没两天就是1月28日,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 他不得不面对,第三次国宝迁徙的挑战,没想到下关码头的工人,因为过年不愿意干活。两千箱国宝只能盖着油布,露天堆放在港口边。
运送第三批国宝的“昆仑号”很快就要驶进码头了,经过反复谈判。最终,在同意发放新年特别奖金后,工人们才答应装船。
正当副舰长禇廉方准备下令启航时,杭立武又派人送来四只大箱子。这四个箱子里装的是汉奸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其中最有名的是这扇木镂雕镶翠玉屏风。它们是抗战胜利后从日本追讨回来的第一批文物,1948年11月被运回南京。
两年以后,日本又将从中国劫略的105箱文物分6批陆续归还中国,这些国宝都被直接从日本运往台湾高雄。
今天,象九层石塔、翠玉屏风这些日本归还文物被分别收藏在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
当时,已经超载的“昆仑舰”再也装不下那四个装着翠玉屏风和其它文物的大箱子了,当禇廉方得知这批国宝的来历后,便下令将官兵寝室内的办公桌椅全部拆除,将这四箱文物搬上了船。
“昆仑号”这一次将运走的国宝1248箱,其中包括蜚声海内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1949年1月29日,“昆仑号”从下关启航了。
这段旅途远比想象的艰难和漫长,“昆仑号”出发的前一天,一艘名为“太平号”的客货轮,在开往基隆的途中与一艘货轮相撞,近千人丧生。这个消息让“昆仑号”上的人们心有余悸。颠簸在大海上,押运人员还要经受身体的煎熬。
大海上,舰龄老化的“昆仑号”毛病频出,不得不靠岸修理,一修就是七天。就这样,船一路走走停停,原本3天的路程,走了20几天。
2月22日一路曲折的“昆仑号”终于到达了基隆。
从1948年12月21日到1949年2月22日,短短64天里,南京下关到基隆港这条水道上,总共有6个机构的5522箱顶级国宝被运到了台湾。
北平的紫禁城——这些国宝本来的家,此时却一片寂静。
就在南京的古物被一船一船地运往台湾的日子里,这里竟然没有流出一件国宝。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马衡。
马衡,著名的金石学家,53岁起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948年11月,解放军完成了对傅作义部队的合围,为了保护这座千年古都免受损害,解放军围而不攻,希望和平解放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