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时局,马衡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他要和紫禁城中的宝物一起留在北平。
在此期间,杭立武的电报雪片般地飞向故宫,催促他精选故宫文物空运南京。1949年1月14日,沉默了多日的马衡终于和这位老朋友摊了牌,他在给杭立武的一封信中说:医生不让我坐飞机,因此我暂时不能离开北平,我希望你运完这三批文物之后,不要再运了。
半个月后,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直到和平解放的这一天,紫禁城里没有运出一件文物。
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正在准备进行国共和谈,杭立武准备运出第四批文物的计划,被他下令阻止了。
在这段岁月里,台湾岛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入,200万人涌进了台湾。
1949年年初的台湾经常可以看到限制用电,节约用水的新闻。他们还一度为了节约把各大酒家改成了食堂。
当时的台湾,物资还很匮乏,再加上大量涌入的人口,整个台湾陷入了不稳定的状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重庆,国民党败局已定,只剩下残余部队在西南一带负隅顽抗。11月,身在重庆的杭立武接到了来自蒋介石的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将河南博物馆存放在重庆的69箱古物抢运台湾。
曾有学者这样说:“在中国的博物馆中,就藏品而言,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它的藏品多来源于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这次要运往台湾的古物包括甲骨、铜器、唐三彩等。现在,它们都收藏在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中。
1956年3月成立的历史博物馆就是在这批河南文物的基础上建立的。
为了将这批河南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迅速迁台,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专门调拨两驾飞机。于是,杭立武从69箱文物中精选了38箱装上飞机。
1949年11月29日,重庆白市驿机场,两架国民党空军运输机满载着文物飞向台湾。其中,233号飞机当日到达台北松山机场,306号飞机因为机械故障,改飞昆明、海口,12月1日抵达台北。
当年,69箱文物还剩下31箱没有运走。后来,这些文物运回了河南,现存河南博物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张大千参观台北故宫并留下了影像,说起张大千与台北故宫的渊源,则另有一段传奇。
1949年,张大千离开大陆,12月9日,一架飞机稳稳地停在新津机场。它是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的最后一批飞机之一。
准备搭乘这班飞机的乘客是这样五个人:“行政院院长”阎锡山、“副院长”朱家骅、“政务委员”陈立夫、“秘书长”贾景德以及已升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
大家都带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阎锡山准备带着两大箱黄金一同飞往台湾。
正当飞机即将起飞的时候,一辆小汽车载着张大千冲进新津机场。
张大千对杭立武说,他带来了78幅敦煌临摹壁画,并请求与这批画同机撤离。
杭立武深知敦煌临摹壁画的价值,但眼前的这架已经严重超载的飞机却再也载不下一个人和78幅画的重量了。万般无奈之下,杭立武从飞机上卸下了自己的三件行李,行李当中有他毕生的积蓄20多两黄金。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个画将来必须要捐给故宫博物院。
这班飞机终于起飞了,它在当天抵达了台北松山机场。
后来得知,杭立武用毕生积蓄换来的78幅画作中只有62幅是张大千敦煌壁画的临摹本,另外的16幅是张氏私人收藏的古画,到台湾后,张大千又将这些敦煌临摹壁画借到印度、巴西展览,1969年他兑现承诺,把这批画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就在这些敦煌壁画摹本飞赴台湾的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12月10日下午2点,蒋介石的“美龄号”也从成都起飞了,从这一天起,他永远告别了祖国大陆。
从1948年12月到1949年12月,先后五次,共计5606箱文物被运往台湾,其中3879箱25万多件文物在1965年入藏台北故宫,而这里面有2972箱是从北京紫禁城里迁出来的。
整整六十年过去了,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拥有藏品150万件,明清建筑8000多间,1987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北京故宫的百万件馆藏中,不乏中国的顶级国宝。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风俗画的顶峰作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乾隆最珍爱的书法作品,王珣《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玉雕艺术品,原料重1吨的“大禹治水”玉山。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每年迎来900多万名游客,同时它也是中国文物收藏和学术研究最权威的机构之一。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除台北故宫博物院外,中国的其他博物馆中也收藏着北京紫禁城里曾经存放的珍宝。
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65万件,其中百分之九十二的文物来自于北京紫禁城的清宫旧藏和遗存。
自1965年在台北外双溪开馆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中华文化传播和教育基地,它也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分布格局。在宋元书画、宋代五大名窑、清代珐琅彩瓷等收藏和学术研究领域始终著称于世。
60年来,台北故宫所收藏的这些珍宝散发出的艺术和人文精神深深地影响着生长在这里的人们。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并不以海峡两岸的分隔而停止,今天,它又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现代色彩。
60年过去了,曾经伴随着文物来到台湾的人们,大多数都已离开人世,60年前几乎所有人在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都以为这里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一站。杭立武后来一直生活在台湾,直到88岁逝世他再也没有踏上过祖国大陆的土地;高仁俊到台湾的时候只带了一身衣服,索予明还没有来得及安顿好老母亲就上了船,那志良到台湾后劝说大家不要买木质家具,以免回北京时扔了可惜,李济一直盼着早点回安阳继续新的发掘,庄严在去世前还在和小儿子庄灵念叨,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没能把这些宝贝再带回北京去……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