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我们走进了这座博物馆,上午9点,工作人员准时打开大门迎接到这里来参观的人们。在台北故宫的馆藏文物中,共有瓷器两万五千三百一十件,与北京故宫的三十多万件瓷器比起来并不算多,但是这里的每一件瓷器都可以称得上是陶瓷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曾经是雍正书房中最珍贵的艺术品,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件宝石红釉瓷器 ,它们曾经是中国彩瓷烧制史上最美丽的作品。目前完好保存下来的全世界难得再见,它们是影响全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器,历年来数次刷新各大拍卖会的最高价格。
今天,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瓷器,许多人在背后默默地工作着。
200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台北市中心的一间茶舍里,台北故宫器物处副研究员廖宝秀,正参加一次茶友的聚会。这位研究明清瓷器的学者,现在对茶器的演变历史很感兴趣,也许她又在思考下一个展览的专题,而她与瓷器的缘分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结下。
1979年,廖宝秀从日本大学毕业刚刚回到台湾,热闹的忠孝东路还没有来得及重新熟悉,她就得到了一份去台北故宫工作的机会。这一年8月,经过几轮考试,廖宝秀正式进入台北故宫,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导览员。
廖宝秀介绍:我带的是日文导览,日本人是对陶瓷跟书画最有兴趣,那当然我自己本身也喜欢陶瓷,所以我就会去对陶瓷多下功夫,当然因为是最好的环境,你每天都在看陶瓷,那当然就是这样开始我的陶瓷研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库房里,此时六十五万件宝贝已经拥有了一个安稳的家,而廖宝秀也在不久后转到器物处工作,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新闻资料中看到,台北故宫的工作人员,正在用化学分析法测定瓷器釉色的成分。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廖宝秀最熟悉的老朋友,这都是台北故宫馆藏明清时期彩色瓷器,这些宝贝都是中国人在火与土的灵动中闪现出来的智慧与力量,它们的温润与晶莹,收藏了无数人的赞叹,它们质如美玉的外表下,还有凝固在釉色中的情感,流淌在胎骨上的历史和信息。而台北故宫也通过许多的展览,让普通人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它们的美。
今天廖宝秀在策划一次新的展览,把一批珍贵的彩瓷介绍给人们。但是在台北并没有同类瓷器的制作,为了得到更详细的资料,她决定要到这些瓷器的故乡江西的景德镇去走一走。
这条蜿蜒穿过景德镇的河水叫昌江,涓涓水流搭载着洁白的高岭土和瓷器离开家乡,到中国和全世界的许多地方。今天,流水依然清澈,而景德镇是否还有古老瓷器的身影?位于景德镇中心的龙珠阁,是自明代以来御窑厂的官员和画家工作的地方。
2008年4月7日,廖宝秀来到这里,现在这里是官窑博物馆。它们三个的模本是一样,纹饰一模一样的。
这些经过修复的瓷器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它们在瓷器研究中的分量,廖宝秀非常清楚。十多年前自己第一次,策划瓷器展览的时候,就多亏了它们的帮助。
这是1998年台北故宫宣德官窑精华展的演示软件,展览的策展人正是廖宝秀。这份3D软件能够帮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十年前的那一次展览。在展厅的环绕显示中,这次展览上的二百零二件瓷器一目了然,它们引领着人们去品味那个时代。
1426年,朱瞻基开始了龙椅上的岁月,年号宣德。尽管在位只有短暂的十年,明朝还是在他手里到达了最繁盛的时代。然而和历史上许多贪玩的皇帝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寻迹到艺术品性,而他对瓷器的烧造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
这段时间瓷器烧造开始呈现出更加美丽的创造,台北故宫的这次宣德官窑展览上,青花是最庞大的家族,精美的外形和釉色显示出青花瓷在当时皇家的地位。
廖宝秀介绍说:在宣德时期我们就记录来说,他是要求非常严格的,所以留下来的器物几乎都是十分的精美。
这是一种在白胎上描绘青料,然后罩上透明釉色的釉下彩瓷,而青花瓷黄金时代也定格在了宣德时期。
造型多样化,纹饰也多样化,瓷器胎体本身有大有小,一些小瓶的也很精美。
精巧特别的器形,白地兰花的清新,宣德官窑的青花瓷器,在当时迅速地征服了世界。即使在一个特别高级的殿堂里它也不会失色,如果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会满堂生辉。
这样的青花花卉灯,全世界几乎没有同样的器形,目前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油灯上的青花是釉大彩,在十六十七世纪时,这种彩饰曾经风靡全世界,西方贵族之家因为摆设了这样的几件瓷器,能够炫耀自己的尊贵地位。
人们在感叹这些美丽青花瓷器的同时,也忍不住好奇宣德官窑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