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几百件文物要到达的是一个以艺术和文化为标志的国度。1998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中华文物展览—帝国的回忆,在巴黎的大皇宫博物馆开幕。
这次展览的文物囊括了瓷器、书画等几大类珍藏,连时任的法国总统都来走进回忆,回忆那个曾经辉煌的帝国。珐琅彩瓷也是这次展览的重要一员,法国人也许并不知道,在属于珐琅彩瓷的回忆中也有法国的印记。
从巴黎向南驱车三百六十公里,有一个叫做利摩日的小城。2008年的2月,我们的镜头试图在这里解读属于小城的历史。十七世纪末,这里就是珐琅器的工艺中心,中国的瓷器制作和法国的珐琅工艺就是在这里交汇,还因此创造出了一种精美绝伦的瓷器—珐琅彩。 在这个春天刚刚到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了对珐琅彩瓷器的发现之旅。这次旅程的起点是利摩日国立陶瓷博物馆。当我们踏进这间博物馆时,瓷器的中国风韵让我们惊讶之后又有些佩服。
这里陈列了利摩日陶瓷制作的历史。公元1746年,法国人依靠来自中国的高岭土样本在利摩日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了与中国景德镇相似的瓷土,从此这里就开始了欧洲瓷都的辉煌,你也许禁不住要问,遥远的法国怎么会得到来自中国的配方?
景德镇的高岭村,山坡上的树木与这里的瓷矿一样茂盛,眼前的这个矿井是目前景德镇年龄最大的高岭土矿,至今已经六百多岁了,除了源源不断的瓷矿,其中还收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公元1713年,法国人莱昂雷科多(殷弘绪)成为天主教景德镇教区的传教士,这个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除了传播教义外还对瓷器有着浓厚的兴趣。此后的七年中,他把在景德镇考察到的瓷器方法记录下来陆续写信回国,还在信中附上了各种配方和样本,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创造出中国奇迹。
几乎在同一时期,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研究如何把珐琅技艺用在瓷器制造上,这时还不成熟的工艺对珐琅料的控制并不稳定。来自利摩日的陈忠信是康熙的希望,陈忠信把家乡的珐琅器的制造方法传授给了工匠,利用珐琅工艺中对颜料烧成温度的精确控制。源于西方的画珐琅技艺,终于完成了与东方传统制瓷的完美融合。
这个雍正时期的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是典型的欧洲纹饰技法,壶身满是各色花卉,俗称百花地,浅蓝的画笔描绘出中国画的山水韵味,处处渲染着宫廷作品的精致和静雅,在珐琅彩家族中茶壶的身影处处可见,而它们的华丽和温润都是普通茶壶不能比拟的。而这样的紫砂胎珐琅彩本是初创时期,为保证颜料完整附着不得已而为之的作品,却创造了紫砂胎珐琅彩的独一无二,它们大多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珐琅彩茶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它是雍正时期时时报喜把壶,栖息在梅花树上的喜鹊仿佛正在对你诉说快乐的心情。
1741年对中国瓷器始终眷念的殷弘绪,最终在中国的北京去世。2008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石刻艺术馆,我们找到了殷弘绪的墓碑。尽管没有看到更多关于他的同乡陈忠信的记录,但是正如墓碑上所写的,他们在传教的同时还分别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而在殷弘绪离开后,珐琅彩瓷器才真正进入了创造华丽和典雅的巔峰时期。
收藏于台北故宫的珐琅彩黄地牡丹碗,釉面匀净光滑,用来补色的明黄彩浓丽鲜亮,犹如一幅工笔细腻的没骨花卉画,给人雍容典雅仪态万千的感觉。
珐琅彩龙舟胆瓶,是乾隆年间的作品展现的是一幅龙舟竞赛的热闹场景,瓶颈处的诗句不失惬意的风雅。
珐琅彩三友盘是雍正时期的作品,傲立的红梅、苍劲的青松,当凝视的目光在它身上停留,一种安静祥和的意境就会在你心中升腾。
珐琅彩瓷器最让人称绝的是把花鸟山水画法的技艺在瓷胎的弧形表面上继续,乾隆珐琅彩山水楼阁碗外壁以山水楼阁为描绘主题,山水留白处加题诗句描红闲章,展示在您面前的完全是一幅山水画卷,水波荡漾的地方仿佛一不小心就溅出浪花,树丛间嬉戏的飞燕引领人们去欣赏另外一幅画卷。
红杏、柳树各一株,再搭配翠竹和岩石,这是乾隆年间的珐琅彩杏柳春燕蒜头瓶。在这样的展示后,我们领略到了珐琅彩瓷诗、书、画三绝的美誉,而除了华丽幽雅,这种晕染在釉上的繁花之瓷,在制作和收藏上都享有绝对的统一和传承。
我们在清宫最后一次记录珐琅彩瓷器的道光十五年陈设档案上看到,珐琅彩瓷器共有四百一十八件。除了北京故宫存有少量,目前世界上真正的珐琅彩瓷器都存放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2008年10月5日,廖宝秀准备了将近一年的彩瓷展览上,这些华丽彩瓷将会在台北故宫绽放。
西洋的绘画技巧在清代传到中国后,中国的绘画就逐渐从二度空间转变到三度空间,而这个绘画史上的转变在这批乾隆收藏的彩瓷上看得最清楚。
这些色彩瑰丽的碗盘更是艺术精品,一百多件华丽的彩瓷,除了少部分出自于景德镇外,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紫禁城内的官窑,由于当年大多数收藏在乾清宫两旁的养心殿和端凝殿,因此当时故宫南迁时这批彩瓷也跟着来到了台湾,这也让故宫成为目前全世界收藏珐琅彩瓷最多的地方。
或许台北故宫的这个秋天将会因为这批瓷器收获更多的注视,这对于为这次珐琅彩瓷器聚会默默付出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欣慰。开展两个月前 ,廖宝秀已经从台北故宫器物处正式退休,然而她却并没有因此缺席这一次展览,也许在这位台北故宫古瓷器的老朋友心里,退休并不意味着离开。
瓷器曾经是中国给予世界最为熟悉的印象,然而藏在这些如冰似玉的晶莹中,还有许多未知等待人们去追寻和探索,这些曾经赢得过多少帝王将相和历代藏家注视的瓷器,在更多普通人的注目中折射自己的光芒。
对于台北故宫来说,馆藏的两万多件古瓷器在等待他们一一整理和认识,而更多的人希望到台北故宫走一趟,看看那些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宝贝,看看那片在张晓风笔下描摩过的土地 。“小山之外还有好几叠山峰,在夕阳的返照下,幻出一片淡索的霞光,一个人若是一生都能过着这样的生活,真该心意足了。”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