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已无法复制当年御窑厂的盛况,或许收藏在首都博物馆的青花桌面,还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来明代御窑厂的轮廓。
画的是什么?画的是明清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官窑,它这窑厂别看是个工厂。
但是 “合一杯之器,工以七十二力”的制瓷工艺还在流传吗?
这是我们2007年12月,在景德镇拍摄到的制作青花瓷的画面。这里还一直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当镜头对准这些还未成型的青花瓷胚时,它水墨画般的清丽素雅已经在我们的思绪中绽放,这种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釉下彩瓷,又在今天升华了流行歌曲《青花瓷》的创意。
周杰伦告诉我们:当初取这个名字,我就问方文山,到底要取一个比较抽象的名字,还是他说他觉得就叫青花瓷。
流淌的釉水,轻转的笔触,青花的流传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纹饰,在泥与水的对话中延伸。
方文山介绍说:给我的感觉就是说,青花瓷它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一个文化,某种程度但不全面,某种程度的一个象征。
传烧千年的工艺,在古老的窑炉中修整、锻造。呈现的不仅是浅韵青醇,还有《青花瓷》的传唱中留给人们的回味,回味那些不曾流散的文化传承,这种传承是景德镇青花瓷器制作的绵延,也是宣德青花大气磅礴的再现。
宣德六年,朱瞻基在自己的盛世梦想中继续前进。此时的宣德皇帝,希望构建更辽阔的影响力,郑和带着朱瞻基的梦想最后一次出发,对外面世界的热切渴望,让朱瞻基与永乐皇帝不谋而合。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通过瓷器有所表现
这件青花高足杯,是宣德晚期的作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杯子外壁布满梵文,也许人们不一定能看懂这些文字,但简单的造型和清新的纹饰也能给人另一种幽雅。
青花莲瓣平纹漏斗,近距离地观赏后能发现,它的制作非常精致,莲瓣边清晰自然,中间还有六个过滤小孔,这种款式的青花瓷器,相传是当时的阿拉伯地区常用的医疗器具,除了台北故宫今天已经几乎不能再找到类似的器形,更让人着迷的是这个时期的青花像水墨画般醇厚的色泽。而这种青中泛紫的渲染效果和颗粒的结晶,也要归功于从大洋彼岸带回来的苏麻离青。
宣德官窑的大气和典雅,带给人们那个气势恢弘的时代,我们还能领略到宣德官窑的五彩斑斓。
霁青霁红莲瓣卤壶,保留了宣德朝的醇美色泽,并且不像之前的瓷器,色釉遍部全身而是在莲瓣尖留白,霁青明艳有如宝石蓝一般,霁红又出脱得分外耀眼。这种自然天成的神韵倾倒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爱瓷人。这幅画上就记录了乾隆皇帝与古物独处的一段时光,画中最醒目的位置就安放着这对小壶,乾隆不会想到自己在深宫后苑赏玩古物的惬意,今天会在台北与最普通的观众分享。
而在明宣德年间的颜色釉瓷器中,能在顷刻间颠倒众生的还远不止这些。直到清代,宣德时期的颜色釉还是装点宫廷内院的皇家珍藏。
《胤祯妃行乐图》,是雍正时期的画作,画中雍正妃身旁柜阁中就放置着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它是当时颜色釉的高峰作品,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这种器形在元代就开始出现。
在景德镇出土并经修复后的瓷器里,我们也找到了与它几乎一样的器形。
这些瓷器曾经的同伴,大多去到了台湾。廖宝秀则要回到创造瓷器的土地寻找它们的踪迹。想清楚地了解珐琅彩瓷器,北京故宫是必须要去的地方,王建华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处的研究员,对于珐琅彩瓷器有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然而大部分珐琅彩瓷器都在1933年文物南迁时离开北京,所以她也会向来自台北故宫的同行了解一些最新信息 。而上一次两位学者在北京故宫见面,是在2005年的秋天,廖宝秀的那次北京故宫之行,也被记录在了台北故宫的《故宫文物月刊》上。
200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偌大的紫禁城氤氲着深秋独有的光晕,阳光照在延禧宫遗留的西式建筑上另有一种温暖的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中心就坐落在这里。今天的观摩室里多了几位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的工作人员,作为瓷器行家,廖宝秀当然不会缺席,她关注的是在完整瓷器中是否出现过的器形。此时几件修复好的珐琅彩瓷器引起了廖宝秀的注意。
廖宝秀:一看的话奇怪了,怎么刚好他们有一对破的。
王建华:然后就把它拍下来,回去找那对它们有些单只的。
廖宝秀:再去查品名完全一样,那原来就是破的留在北京故宫,然后你再去查其他的有一对的,那我们那边只剩下一件了。
王建华:所以她当时也很高兴,也写了一篇文章《寻找另外的一半》。
几个月后,台北故宫的二百九十二期《故宫文物月刊》里,出现这样一篇文章《寻找另一半—为故宫珐琅彩瓷配对》,文章中考证的几对珐琅彩瓷,它们都被分隔在了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中。
收藏于台北故宫的珐琅彩胆瓶形制优美,彩绘绚丽鲜艳,这种花色需要三次才能烧制成功,我们还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看到几乎一样的胆瓶,它的花纹与台北故宫的那只如出一辙,只是瓶身清晰的裂痕提醒人们这一只已经残破。
雍正年制的珐琅彩白梅花红地碗,外壁画老梅 枝干苍劲,开着朵朵的白梅花,显示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象。北京故宫的这只虽已残破,但经过破损修复,显示出来的器形纹饰清晰地告诉我们它们本是一套。
今天的延禧宫里,已经找不到珐琅彩碗的身影,而门外的柿子树依然会在秋天结满果实,通红的柿子并不知道这些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为什么会分开?
七十五年前,紫禁城乾清宫东端凝殿北小库内。乾隆年间,就单独封存在此的珐琅彩瓷随着古物南迁,全部运出了紫禁城。多年以后,它们又在文物迁台时离开故乡,只有到台北故宫才有可能见识这种皇家秘器,它们也在各大展览上成为台北故宫必不可少的成员。
预定从11月20号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展出的三百四十四件故宫瑰宝,都是中国历代皇宫收藏的珍品,明清瓷器等都在参展的行列中,这次赴法展出的作品光是保险额度就高达六亿美元。
为了让人先睹为快,故宫将举办赴法瑰宝的行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