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台北故宫(六):玉润华光(2)

2009-06-27 14: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宝船
乾隆对玉器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在民间人们送他玉痴的雅号看来一点也不过分,他一生仅为玉器作诗就有八百多首,台北故宫中的玉器大多是乾隆时期的

乾隆对玉器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在民间人们送他玉痴的雅号看来一点也不过分,他一生仅为玉器作诗就有八百多首,台北故宫中的玉器大多是乾隆时期的收藏和作品。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珍藏。

这件普天同庆玉如意是碧玉材质,如意是中国人格外喜欢的造型灵芝的形状,寄托了美好的向往,这种有着祥瑞之意的器物,我们在皇家收藏中常常能看到。

这些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乾隆也不太满意,他认为雕刻出动感的姿势影响了玉石的质地,但看过这些小动物生动活泼的样子还是让人十分喜爱,乾隆皇帝真正喜欢的是简单质朴的古玉,他鼓励造办处的玉工用青铜器、玉器等各种器物的器形,作为模仿的蓝本把它们仔细画下来,装订成册提供给工匠,作为制作仿古玉器的样稿,如果没有乾隆皇帝大方地做假,今天我们恐怕不会看到这么多精美的仿古玉器。

玉圭也是乾隆皇帝心爱的玉器。不过,从我们今天对玉圭的了解,被誉为玉痴的乾隆皇帝这么做却闹出了笑话。因为,如果按照他加刻的文字方向来摆放,鹰鸟的头却是向下倒立的,这和当时的习惯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动物纹饰,我们在其他的仿古玉器上也不难见到

这种左右对称的龙纹在玉璧两面分布,是乾隆仿古璧,仿照了西汉的双身动物面纹,但经过清代玉工的模仿已解体成一种纯綷的装饰性图案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生命力。“这样的动物纹饰不见于礼器,而多为佩饰用璧”,这是那志良在《中国古玉图释》上对玉璧纹饰的解释。

这是一本1990年出版的玉器研究的书,它只是那志良在台北故宫整理玉器的成果之一,这个时候那志良已经是台北故宫的顾问,他对玉器研究的心得体会还不只通过这些出版物与人分享。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那老一直在台湾的各个研究所和大学的课堂上,传播蕴涵在晶莹剔透中的美。张临生则在1991年担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她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让普通人与台北故宫的玉器成为朋友。

二十世纪在人们的欢呼中成为了历史,而台北故宫里的古文物也将见证一个新的开始。在此之前,身为副院长的张临生从秦孝仪院长那里接到任务要策划一次展。

张临生介绍: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展览来庆贺,所以我们从1999年到2000年的这个展览,就是千禧年的展览,我们其实是做了一个汉代的展览。

1999年9月20日,汉代文物跨世纪大展在台北故宫开幕,台湾各界人士都赶往外双溪

去体会文物之美。

在场的媒体记者、观礼贵宾先睹为快,一同观赏了难得一见的汉代文物展,展出的作品涵盖了汉朝的手工艺、铜器、玉器、美术、科技等等项目,中华文化因为坚韧博大终将能长久保留下来。

两千年前的公元元年,就是中国的汉代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文治武功的盛世,打通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在当时傲立于世。今天的汉族与汉文化的名称也都是起源于这个时期,而这个让我们无限遐想的王朝却将他们更多的愿望寄托到了美丽的玉石上。

张临生介绍:我们可以讲汉代的玉器制作是达到了一个巅峰不为过,它的玉器制作方面,它的设计方面的精彩度是今天都叹为观止的。

玉圭是从新石器斧头类工具演变而来,是代表贵族身份的礼器,这样没有雕刻纹饰的古玉更让人对它的历史有着无限的想象。虽然台北故宫藏有各个时期的玉圭,但这一件却是汉代玉器注重玉石本身纯朴质地的代表。

汉代的玉角形杯 ,除了台北故宫在其他的博物馆非常少见,杯壁上的龙头因为立体的雕刻而蜿蜒有形,双角斜向勾出,龙角间还飘出一缕长须,刻画出一只身躯矫健的龙也是当时玉器雕刻的巅峰作品。淡绿色的玉质,浅褐色的沁,加上S龙型,这是汉代的玉龙形佩,它的造型设计似乎受限于玉材的形状,但是从花纹的处理上来看,它依然是同一时期玉器中的精品。

我们看到台北故宫收藏的汉代玉器各有特色,但是汉代文物却不是他们的强项。于是张临生和同事的目光投向了大陆。

1999年6月台北故宫正式宣布,2000年华夏文明的见证汉代文物大展,将在这一年的9月20日开幕。这次见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完成,这也是大陆文物第一次大规模在台湾亮相,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展览开幕的第一天,一次大地震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新闻同期:大地震是发生在清晨一点四十七分,震央位于日月潭西方12.5公里,规模7.3 。

这就是至今依然令人心悸的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在这样的混乱和惊恐中,两岸的博物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历尽千年的宝贝。

张临生介绍:我就赶紧进(台北)故宫,我不是先看(台北)故宫的文物,也要去看一看,关心我们借展的东西,你要对人家有交待。

从头走到尾,没有一件东西有移位的,文物没有受到损害,大家就放心了。

其实文物的安全保护一直是台北故宫最重视的,虽然并没有地震当天的记录,但是在1994年6月6日的一则新闻中,我们见识到了他们对文物的细心呵护。

新闻同期:像这座巨幅的翡翠(翠玉)屏风两边可以明显地看到是用坚韧的钓鱼线给固定了,像这样的防震措施只要你细心观察在(台北)故宫内随处可见。当然还有一些防震的措施是您看不到的,别看这些玉器摆在这好好的,其实底部都是用了特殊的进口胶给固定起来了。这种胶有相当的粘性,又不会伤害到古董,十分好用,所以大地震来时也不怕。另外,还有随着玉器形状所做的各类支架,既能够凸显古物,又可以防地震来袭,所以无怪乎当记者问到(台北)故宫方面对于家中座有宝物的人士建议要怎么防震呢?所得到的答案是,花五十块钱门票来(台北)故宫走一遭吧。

九二一大地震中台北故宫的全部文物安然无恙,跨世纪汉代文物大展所有文物在两岸博物馆人的努力下完好地与观众见面。

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这次展览上的玉器,玉剑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汉代达到极盛,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玉剑镖、玉剑璏,它们的纹饰和造型都是汉代玉器中的精品。玉谷纹璧是用来做礼器的玉璧,谷纹是一种类似逗号的纹饰,它表现的是谷物刚刚发芽的样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