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台北故宫(六):玉润华光(3)

2009-06-27 14: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宝船
这些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汉代玉器,也许已经记不清在大陆的玉器伙伴,但在张临生的心中那些记忆总在一次次回望中更加清晰。 2008年10月7日,北

这些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汉代玉器,也许已经记不清在大陆的玉器伙伴,但在张临生的心中那些记忆总在一次次回望中更加清晰。

2008年10月7日,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展览的最后一天,张临生专程从台北赶来拜会,博物馆中的张临生仿佛又变成了当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那个年轻导览员。

张临生介绍:这件神兽纹玉樽在2000年千禧年的时候在台北故宫展出过。它的外面描绘的好像有什么西王母之类的这种纹饰,是非常典型的汉朝的。还有那个玉铺首跟底下三个小熊,真是一件很精彩的东西,很高兴再次看到它,如见故人。

不只是汉代玉器,张临生在台湾还有许多其他时期的玉器朋友,而为了让普通观众认识玉器之美,张临生和台北故宫的同事做了很多努力,台湾民众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台北故宫的玉器作品上。

2008年10月,台北故宫晶华餐厅推出几道新菜:您好,为您上一下翠玉白菜,那为您做简单的介绍,它是我们故宫三宝之一。

在台北故宫举办过的一个网络投票中,翠玉白菜以最高票当选十件最受欢迎文物的冠军,正是这棵人见人爱的“白菜”在2007年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2007年3月 ,翠玉白菜成为了媒体的焦点。

新闻同期:小时候读历史课本里一定会有的国宝翠玉白菜,永远都是故宫里最夯的人气王。可别小看这棵小白菜,传说它可是清朝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妆。它的长18.7公分 宽9.1公分,有5.07公分的厚度,翠绿的菜叶上还有两只小虫,比较大的是螽斯虫,另外一只是蝗虫,它这种雕工真是太神奇了,连大陆人都很爱,现在国宝受了伤恐怕很难补救。

谁也不知道虫须是什么时候折断的?

我们在一篇那志良1983年撰写的文章手稿中找到了翠玉白菜的描述,“谈到翡翠(翠玉)白菜,我们不能不佩服玉工的巧思,这种玉器叫巧作,是玉工用他的巧妙心思雕出来的。”但那志良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到白菜的伤痕,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这株可爱的白菜。这本是块一半翠绿一半灰白的玉石,能工巧匠一刀刀把它从天然的玉石剔刻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翠绿的菜叶,可爱的小虫难怪它受伤的消息一经传出,竟惹来许多争议。有人说是在高雄展出时受伤,还有人归咎于当年文物南迁和迁台过程中的多次搬运。台北故宫则通过资料证明是清宫旧伤。

我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段台北故宫的库房画面中能够看到,那志良和同事们在文物迁台时,用棉花和丝织品保护器物的方法,被台北故宫一直延用至今。当年用这样的包装方法运输文物在颠沛流离十七年之后无一破损,就连最脆弱的“蛋壳”瓷器都没有一点伤害。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材质为硬玉的翠玉白菜会受伤。面对那些历经波折,却没有损失的古物,那志良曾笑谈“这或许是它们温润平和的能量发挥了作用吧?”

1998年,那志良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六岁,他再也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玉器朋友,但是老人对玉器的眷恋也许还将一直守望着藏在台北故宫里温婉灵秀的玉器。而玉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还在台湾继续吗?那志良的儿媳王淑芳,现在正在经营一间玉器工作室,不只是收藏和研究玉器,王淑芳还打算将那老的一些玉器研究的文章集结发表,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那老先生一辈子的研究心得。

除了是震旦艺术馆的馆长,现在同时担任台北故宫指导委员的张临生继续着对玉器的研究。

从在台北故宫接触到玉器那天起,张临生就格外钟爱像眼前这样的高古玉器,她也希望把这些玉器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温习玉器研究学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老朋友。这些玉器有的曾经深深地埋在泥土中度过了成百上千年,有的在它一出生时

就不断地更换着主人。今天,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汽车、火车、轮船的颠簸,躲过了战争的炮火,曾经在紫禁城中独享帝王宠爱的它们,完好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过去的六十年里,中国人千百年来,寄托在这些玉石上的美好愿望在台湾不断绵延。

张临生介绍:中国是一个爱玉的民族,一直爱到今天,我们那个周末的玉市还是人潮不断的,到今天大家都喜欢身上戴着玉,这个爱玉就是根深蒂固的。

这里是台北市建国路一段的玉器市场,你可以在博物馆阅尽千年之后来到这里享受另一种闲适,热闹的场面显示出玉器收藏在台湾人心目中的位置。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一定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去拜访过那些精美的玉石,但他们是否知道学者们对玉器是何等地珍爱和保护。

2005年秋天 故宫八十年院庆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受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捐赠。那志良遗留故宫南迁文物的有关资料的捐赠仪式。捐赠人是那志良先生的儿媳王淑芳,捐赠的珍贵史料总共有一百五十件。

同期:淑芳感念他老人家的苦心,希望捐出他一辈子的心血。

它们记录了从1929年到1997年那志良先生与故宫博物院之间,总共六十八年的人生际遇。那志良先生埋骨于台中市,而他与故宫之间的全部记忆又回到了他最初工作的地方。

2008年10月,张临生来到紫禁城,她希望在这里多走一走,也许正在整修的某个宫殿中,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上,还能找到她喜爱的玉器藏在紫禁城里的故事,而更多的人期待着能在这里见到离开了半个多世纪的宝贝。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