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千年前北宋画家范宽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宋代绘画的第一神品。 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是一座高大的山峰,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 。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画家却用密如雨点的墨痕将山峰高不可攀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范宽的生活,即使是在北宋时期的这部书中也记载得十分简略。
我们只知道这位隐士喜欢饮酒,终日端坐在岩石上放眼四望,任时光在山谷的风中流逝。
台湾艺术批评家蒋勋,对于《溪山行旅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蒋勋认为:他觉得生命是一个过客,我们在走进一个山水里面去,我们还没有爬山之前,抬头就看到那个山,对这样山有很多的向往,很多的,很多的渴望,很多的期待,然后慢慢走进山里面去了,在山里面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可是峰回路转,他其实就是生命的态度,等到他爬完山了以后,从山回看到自己刚才走来的那一条路,他知道繁华也过去幻迷也过去了。
这是后人模仿范宽风格的作品,据说画中坐在岸坡上的隐士就是范宽。
距离陕西省西安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有座翠华山,传说这里是老子归隐的地方。直到今天,这里还依然居住着许多悟道修行的隐士。
范宽一生都隐居在此,从没有离开过。《溪山行旅图》的风景原型应该就是这里。
对于大多数美国观众来说,或许很难理解隐士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深层哲学含义,但中国古代画家笔下雄浑的山川河流却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李霖灿在他的日记中这样总结这次巡展:“在大部分美国人心中,东方文化的主流由原先的在日本改正为在中国。”
新闻同期:运往美国展览的古代艺术品两百五十三件在美国展览完毕,分装二十四大箱,安全运返台湾
历时一年的赴美巡展取得巨大成功,这是1962年国宝返回台湾后在北沟对民众展出的新闻纪录片。
当时在展厅里欣赏《溪山行旅图》的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这副画中隐藏了几百年的一个秘密是4年前才刚刚揭晓的。
由于在这幅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画家落款,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題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直到1958年8月5日这一天,在画中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发现了画家的签名。发现者正是李霖灿。由于这张画画幅巨大,要想在里面找到细小的签名如同大海捞针,于是,李霖灿采用了画方格的方法。这是一种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需要发掘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格,再逐格仔细寻找。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对于发现签名的过程记忆犹新。许倬云回忆道:满地乱找,你肯定找不着。这个就是考古学上画方格的事情,就是考古学上打探竿的事情,就是做探坑的事情,那么也就是范宽在树叶这边的签字找着了,就这么找出来的。
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对与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这样描写的: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
除此之外,台北故宫还流传着一个姓牛的老工友发现签名的传闻。胡赛兰回忆道:他是姓这个牛羊的牛,结果有一天他跟我讲,他说,其实我早就看到了,因为他不认识字。
不论怎样,这些轶闻又为本来就充满神秘的这幅千年古画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由于每四年才能展出一次,今天我们无缘一睹这幅旷世名作的真容,只能凭借2006年一次展出时拍摄的影像资料领略它的风采。
据说每逢展出的日子,游客们都会循着树丛去寻找画家的签名,早已成为一项固定的仪式。
除了《溪山行旅图》之外,还有一幅《雪景寒林图》据说也是出自范宽的手笔。两幅画本来都是故宫旧藏,《雪景寒林图》在1921年被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盗出,流散民间,现在被天津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而《溪山行旅图》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随故宫其他文物一起来到台湾。
或许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自然的童话。如果不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他们就会将诗化的自然搬到城市中。
位于台北故宫旁的这处中式园林,名叫至善园。园中有块叫“坐看云起”的石头,它的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王维的一句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植林叟,谈笑无还期。
近千年来,这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而描绘这样隐居生活的山水画作,自然也成为了自宋元以后中国画家们最热衷的主题。
蒋勋介绍:庄子不断把人带到山水里面去,他一直在讲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就是人间的声音再美都美不过大地的声音,叫做地籁,那大地的声音再美,美不过天空、自然的声音,就是天籁。那我们现在还用天籁这个词,所以我相信它其实有一个很长的传承,在传承到了宋朝水到渠成,那么这个山水画才成熟起来。
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两晋隋唐时期,人物以及现实场景一直是中国画家们描绘的主题, 山水仅仅是作为陪衬的背景,被认为是没有精神可言的,而到了宋代,画家们对山水画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是台北故宫宋代绘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画中这位神态威严的人名叫赵匡胤,是宋朝的第一位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职业军人出身的帝王,却对于文化艺术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们也继续发扬了五代以来宫廷画院的传统,由此开创了一个文艺繁盛的新时代。
北京故宫书画部副研究员杨丹霞介绍说:我们就可以看到,北宋也好,南宋也好,他们的绘画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风格,都是在皇帝所认可的,甚至是他们所主张倡导的一些风气下面而运作、来进行的。画苑的画师他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考试。有的甚至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