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一):肇建紫禁城(4)

2009-06-27 15: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

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诏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这是公元2005年4月10日的清晨,在故宫博物院的宫墙内出现了这样一群工人。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一项工程,就是对这座宫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次大修将持续19年。

在将近600年前,同样在这块地方,曾经一次性的汇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这座宫殿。他们大多来自于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的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在公元1419年,关于这座宫殿的建设只能用文字记录。

而今天,我们却有幸能用摄像机记录这些影像。从这些大修的场景中,我们隐约可以捕捉到,当年修建这座宫殿的一些印记。

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对历史的记载产生一些疑惑。我们同样在《明实录》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在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为据认为,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争论,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虽然距紫禁城建成已经将近六百年,但是今天工匠们使用的建筑方法依然延续着那时的工艺。这些传统的工艺,在清代被人们概括为八大作。 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我们今天在镜头中所展示的工艺是在这次大修中所运用的。它和约六百年前明朝工匠所运用的手法,几乎是一样的。

在公元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那个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空间布局,都昭示着中国人曾经的文明意志和理念。从此这里开始历经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开始上演中国历史中许多精彩的瞬间。

公元1421年,在宫殿刚刚建成之后,百姓迎来了那一年的农历元旦。这一天,朱棣在新落成的宫殿里,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朝贺仪式。他登上了高敞壮阔的奉天殿,接受大臣们的跪拜。朱棣和大臣们都为这座辉煌无比的宫殿所振奋与鼓舞。

不久春天到来了。那些曾经终年在北京服役的工匠民夫和军人们,甚至还有那些大牢中的犯人们,皇帝减赋免役大赦天下的诏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据说宫殿盖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推算未来的姓胡的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永乐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你人头。谁都没把这个人的话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宫殿建成后的喜悦之中。也就是在这时,永乐帝派郑和第六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公元1421年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击中了。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官员测算新宫殿的未来,

在历史上无法考证。那个胡姓官员预测的故事,基本可确立为是一种传说。而在《明史》上关于这次火灾的正确记载是这样的:“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言简意赅无更多笔墨。

永乐皇帝用近二十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建成的三大殿, 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痛惜宫殿的被毁之外,更令他痛苦的是对自身的怀疑。朱棣敕谕文武群臣说:“奉天等三殿灾,我心惶惧,莫知所措。如果我的作为果真有不当之处,大家应该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好让我有改过的机会,以回天意。” 下诏求言引发了官员们的激烈反应。一部分人都抓住这个机会指责朱棣好大喜功,指陈他迁都北京是错误决策。接着,处于惊恐与愤怒矛盾中的永乐皇帝,让大臣们跪在午门前相互辩论,还处死了一位指责他的官员。

不久之后,朱棣致力消除边患发动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但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终于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他在榆木川走向生命的尽头。

毁于天火的大明宫殿三大殿,在永乐时代没有再进行重修工作。 之后的二十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位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这一年的秋天,朱祁镇下诏“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又过了五年,他正式下诏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下诏当日工程就正式动工。

(责任编辑:博古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