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十):从皇宫到博物院(3)

2009-06-29 09: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当时对来故宫参加点查的工作人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它首先要有两个坎儿,就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呢就是说铺保。 故宫博物院

当时对来故宫参加点查的工作人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它首先要有两个坎儿,就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呢就是说铺保。

故宫博物院原馆员傅连仲:你要进故宫那门儿,三家铺保。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一旦发生了盗窃发生了不轨行为,你要承担责任,你要替他去还钱,一个呢就人保。

故宫博物院原馆员傅连仲:保证你那什么呢没事儿,最大的一个就是你不能偷盗,一草一木都不能往外拿。

当时在宫里把点查叫“出组”,工作完毕叫“退组”。出组时大家要一起在一个地方工作,不得单独行动。点查初期正是隆冬季节,宫内又不能生火,为预防发生偷盗的事情,他们用带子扎紧袖口,使两手在寒风中根本无处可藏。有时点查两足站地,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墨盒里的墨,毛笔的笔尖经常被冻成冰块。清点工作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他们那些人的那种文化使命感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这种责任感,现在真的回想起来,他们可能比我们更强烈。

善后委员会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制度. 每一次点查的名单上都印着组长和成员的姓名。 这些具体的工作包括查报物品、登记、贴票、事务记载。 每次出组完毕后,要贴封条上锁。这封条上的四个部门是国务院、警卫司令部、清室内务府、善后委员会,当时还要求工作人员退组时留下自己的影像,以备日后的查档。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的文物有117万多件。故宫连同宫中的珍宝究竟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成为社会上下关注的焦点。善后会依照国际惯例上对皇室宫殿处理的办法,应该对公众开放,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故宫应建立博物院。而最早提出这个动议的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

1925年的7月31日,善后会在清点养心殿卧室的时候有一个重大发现,那是溥仪和清宫遗老旧臣金梁、康有为密谋复辟的文件,这些文件的查获,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驱逐溥仪出宫是正确的。自溥仪出宫住进了醇亲王府,二十几天后就躲进了日本公使馆,第二年到了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他的复辟活动。回到紫禁城几乎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梦想。鉴于当时的紧迫形势,善后会认为,应该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

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1925年的9月份呢,9月底他们就开过一次会就说是形势相当紧急,必须成立博物院,博物院一成立呢这就是彻底杜绝了溥仪这一伙复辟的念头了。

1925年的初秋时节,在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日子正式确定下来的前几天,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先生用大抓笔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就像本片开篇向大家展示的那样,1925年10月10日,距今整整80年的这一天,故宫博物院成立了。

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博物院是不追求盈利的,它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的永久的一个机构,它对于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研究、收集、整理特别是为教育、研究、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当时的一位学者评价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又一次胜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规的开端。神武门前车水马龙,拥挤空前,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

在袁世凯死后的十二年间,前前后后有5位总统、一个执政、一个大元帅,轮番上台。 不管是谁在台上,他们都把目光对准了故宫。1926年,当时执政的段祺瑞以煽动共产学说为理由,下令通缉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石增、易培基等五人。他们被通缉的真正原因是在故宫问题上跟段祺瑞政府长期对立。故宫博物院失去了领袖。自此,善后委员会被迫解散。很快,7个月后,北洋政府的国务会议改组故宫博物院,成立“保管委员会”,在重新选举中,满清遗老赵尔巽、孙宝琦为正副委员,在他们的鼓动下,迎溥仪回宫声浪一天比一天高。当时留任的庄蕴宽、陈垣等人表示强烈反对。由于他们的坚持,赵尔巽、孙宝琦没能顺利上任,怒而辞职。故宫博物院又一次脱离了险境。

然而,紧接着为保护故宫而据理力争的陈垣先生却被捕了。陈垣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学家,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今天,他的学生启功先生这样评价他。

著名书法家启功:他们就觉得我们是中国人,这些东西都是中国的宝贝。

1926年,坚持为故宫工作的吴瀛先生留下了这样的回忆:故宫正是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出胎就不健全,你争我夺,多灾多难。我们一班看护的庸仆,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坚持不肯离去。他们为了不受北洋政府的摆布,坚持不要政府的拨款,一切院务开支仅靠门票收入艰难维持着。

与此相反,乾清门以南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就成立的古物陈列所因属于北洋政府管理,一直能够正常的运转。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故宫博物院的主要领导人李石增、易培基、陈垣全遭通缉、逮捕。 为了保卫新生的故宫博物院,1926年12月9日,“故宫博物院维持会”成立,吸纳了学者、官吏等各方人士共同参与。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蔡乐苏:这一拔知识分子这一拨文化名流,以他们的身份,因为这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一个文化的大师呢他可以足足可以镇住一个领兵百万的军阀。

然而一年之后,又一位军阀张作霖却下令查办故宫,名义上是彻查文物,实际上是寻找借口推翻维持会,把管辖大权抓到自己手里。由于他的儿子张学良将军一直是故宫博物院的竭诚维护者,故宫院务没有受到影响。时间走到了1928年,中国又处在一个风云突变的时期,自清帝退位后,此时的中国即将迎来第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国民政府。这一年6月,曾经被通缉远走他乡的易培基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因身体原因一时无法北上,所以他委派北京大学教授马衡等人代为管理故宫,马衡到任后故宫博物院

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至此,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正当故宫博物院的前途初现光明的时候,一个叫经亨颐的议员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提案,他把故宫视为清室私人逆产,主张废除故宫。他的这一提案居然在民国议会上获得了通过。

这不禁让人想起数年前曹锟执政时期,有人曾建议拆除外朝的三大殿建造西式的国民议会大厦的事情,此事也曾闹得沸沸扬扬,结果是远在洛阳的秀才军阀吴佩孚电告全国:“若毁此三殿,中国将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为此事划上了句号。现在又出现废除故宫的提案,文化界人士无不愤慨。他们委派张继先生针对经亨颐的提案,在民国中央政治会议上一一进行驳斥。故宫博物院终得保存。

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之一吴瀛之孙吴欢:老实讲尽管有不同的这种企图,但是从大局面上讲都给故宫网开一面,这实际上就是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个尊重。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罗随祖:经过这样的军阀混战,经过这样的动乱,没有遗失,反而完整保存下来,真的是感谢,真的我们要感谢这个先人,这么多先人做这么多默默无闻的这样的工作,也足以使我们今天在世界上觉得自己骄傲。

让我们再次记起一些名字,李煜瀛、易培基、陈垣、马衡、庄蕴宽、鹿钟麟、吴敬恒、沈兼士、吴瀛、蔡元培、俞同奎等等等等。故宫作为中国文化的枢纽,始终跟历史的激荡与变迁紧密相连。这座宫殿和它收藏的那些珍宝随着命运的起起落落,始终让疼爱她、视她为文化传承的故宫人揪心不已。在那样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一直坚持着把故宫博物院完好地留给了后人。

(责任编辑:博古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