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沙砾下发现千座古墓,嘉峪关惊现地下画廊(2)

2009-07-15 14:1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1972年4月,考古队开始对其中的一号墓进行发掘,从考古队进驻戈壁滩的第一天起,老杨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古墓,30多年来他象是这片古墓的守墓人,对这

1972年4月,考古队开始对其中的一号墓进行发掘,从考古队进驻戈壁滩的第一天起,老杨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古墓,30多年来他象是这片古墓的守墓人,对这方圆几十里的隔壁滩中大大小小的墓堆了入指掌,但是直到今天,这些古墓中仍然隐藏着一个个谜团,时刻困绕着老杨。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走进墓穴,试图解开心中的迷惑,他还记得1974年的冬天,

考古挖掘工作开始进入到地下,人们顺着墓道一直挖下去,在距地面垂直距离深达10米处挖到了墓室的封门。这扇封门,有着高达10米的砖砌门楼,门楼上各层之间雕有不同象征意义的奇禽怪兽。威严而肃穆。虽然还没有打开封门,但是这样的规格和气势上让人们开始猜测,这究竟是什么人的墓室?这道墓门的背后,会藏着什么样的宝贝?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墓室的封门终于被打开了,进入墓室,考古人员被这个墓室精巧的结构惊呆了。这是一个三室墓,分前室,中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连。让人们惊叹的是,这个墓室通体是用干砖磊砌而成,没有用任何粘和材料。每块砖之间都严丝合缝。

是什么样的人能如此巧妙的将这种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建筑学中去呢?甘肃省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保存5号墓,将其中一个墓室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用记号标注了每一块砖的位置,但是在搬迁过去之后,在不用黏合剂的情况下却怎么也无法复原。古人的智慧似乎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显露出冰山的一角。也使人们更加急于寻找答案,究竟是什么人建造了这样的古墓呢?当清理工作在一步步展开,随着墙面上沉积的泥土一片片剥离,一个又一个鲜艳夺目的画面赫然跳入人们的视线。人们渐渐意识到,他们正在打开一个前所未有宝藏。这是疑团丛生的大戈壁,在地表之下,几十米见方的空间,为我们廓清了迷雾,事件的真相在一步步揭示。

原来他们打开的是一个埋藏在地下的画廊。在这三个墓室的壁砖上,描绘着100百多块精美的壁画,一幅幅色彩艳丽,美伦美焕的画面带着最原古的信息,从无尽的黑暗中走了出来。农耕、狩猎、宴饮、出行、伎乐、庖厨、这一个又一个散发着喧腾气息的生活场景。我们竟然不觉得陌生,就象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某家宅院,门虚掩着,丝弦之声犹在,这是一个真实却又无法辨认的世界。那一幅幅生动的场景,究竟讲述的是哪个年月的故事?这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究竟从哪里来?又有着什么样的悲欢离合?

翻开嘉峪关的历史,河西地区最早居住的是羌族人,秦末汉初,北方强大的匈奴人进入河西,占据了河西地区,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驱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又迁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住耕种,为河西的文明昌盛翻开始新的一页。那么这墓室的主人究竟是千里之外追风而来的塞外雄鹰,还是从内地西迁的没落贵族呢?

人们试图从这墓穴里寻求答案,这些壁画除军事题材外,都是一砖一画,率意而为的生活小品,丰富的内容,简洁质朴的画法,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在这些壁画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些描绘杀猪,宰羊的场面。杀猪,接血,切肉。这些画面有呼有应,情趣盎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连环画的形式。这些壁画在漫长的时间中保持着鲜活的线条和色彩,象一面面镜子,透过尘封了几千年的时空,为我们照见了那个年代社会最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这几副画面中这些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陶罐,让人看的有些不解,不象其他的画面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做是什么的?但是在当地人的眼中这些盆盆罐罐却再熟悉不过,原来这是酿醋用的器具,在嘉峪关一带,农民们至今还延续着同样酿醋的习惯,今天在新城乡的一个农家院落里,一位大妈和她的媳妇正在忙着酿醋,她先把粮食炒熟,再添上水加热等待它发酵,接下来就是和壁画中一模一样的滤粗醋程序了,大妈告诉我们,自家酿出来的醋不仅味道厚足,还能预防感冒。我们看到他们所用的器具竟然和壁画砖上的一模一样。面对这一幅又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画面,他们曾经作为现实存在过,仔细解读,从这些壁画砖上,考古专家试图找到最原始的答案。他们从这些画面中发现有大量描绘采桑耕种的场面,在后室中出现的丝帛,表明丝帛在当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那么河西一带是否存在过繁荣的桑蚕养殖和丝织业呢?

在嘉峪关新城镇政府院内的这棵饱经沧桑的古桑树,就是遗存至今的古代植桑养蚕的见证。这棵古老的桑树,树干粗大,树冠如盖。每到五六月分,还可以吃到鲜美的桑椹。而桑树的繁盛应该是在水丰地富的土地上,沧海桑田,如今的沙漠隔壁难道曾经是一片沃土吗?从这些壁画中,人们看到描绘生产耕种的画面有近百副,从梨地,到播种,到收获。当时使用的农具齐备,还有较先进的畜拉铁耙。畜牧业也不亚于农业,饲养的牲畜六畜齐全。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2000年以前河西酒泉地区绿洲遍野,水草肥美,祁连山融化的雪水灌溉了这片肥美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游牧民族在这么驻牧生息,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先进的畜牧经验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美誉。汉代开始,中原汉人大规模西迁,又把农耕文明的曙光撒在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从汉代起,河西地区就开始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民族大融合和大发展阶段。

今天,这些壁画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重回历史的路径。从壁画上看,既有长衣博带的汉人,也有赤足披法发的少数民族,有牵羊的鲜卑人,有耙地的羌族人。此外在这些壁画中,描绘有大量烤肉,烙饼的场景,在这些厨房里还悬挂着烤肉烙饼所用的炊具,显然烤肉,烙饼这些典型的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已经开始融入当地的生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