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这些观点中,东胡族的祖先源自殷商氏族较为可信。
殷商部落以玄鸟为图腾,最初居住在燕山以北的蕃和砥石地区。蕃和砥石,就是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是殷商氏族兴起之地。而这个地域正是后来东胡族活动的地区。殷商部落从史料记载的第一位首领开始,一共经历了14代首领,期间迁徙了8次,到建立商朝的汤在位时,殷商部落定居在了今天的河南安阳。这之间的8次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很有可能在殷商部落决定迁徙的时候,有一部分成员并没有离开。进入中原的殷商部落迅速被农耕文明同化,而留在故土的殷商遗民却还过着草原上的游牧生活,习俗没有多大改变。中原人再次遇见这些殷商遗民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们是殷商血脉,以为他们和匈奴、山戎等民族一样,是蛮族。匈奴当时自称为胡,东胡族因为居住在匈奴民族的东方,因此就被称之为东胡。
东胡族在商代初年就居住在商王朝正北,西周初年居住在周王朝的北方正东。春秋时期,东胡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到了战国时期,东胡又从晋、燕之北向东、向南扩张,势力所及已达燕的北部及其东北的广阔地域,即今北京市密云县以北的滦河中上游、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
东胡人崇尚自然,崇拜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万物,以熊,虎、鹿、狼等动物为图腾。在游牧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东胡人创造出了以“旋转”为主要动作的舞蹈体系,这种舞蹈一直被后人称作“胡旋”。东胡人还善长制作烤制食品,特别是“烤肉”“烤饼”等食品,一直流传至今。现代烧饼就是由东胡人善长烤制的“胡饼”演变发展而来的。
由于主体是游牧民族,狩猎、放牧的生活使东胡人民风剽悍,崇尚武力和战争,经常通过战争掠抢财富和奴隶。虽然比中原文明的发展迟缓了一些,但在战国前期,东胡人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东胡人铸造的铜剑、铜镞、铜刀、铜戈、铜盔,不但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而且非常锋利实用,特别是铜制双侧曲刃青铜短剑和长剑,堪称当时的战争利器。尤其是东胡人的牛角弓,由硕大的牛角和牛筋、鹿筋制造,既短小,又强硬有力,杀伤力极强,配以用雕翎、红柳杆、青铜箭头制成的羽箭,轻便灵活,非常适用。这种角弓羽箭,一直到唐、宋时期都是较为先进的武器之一。《战国策》中记载的齐国民谣,形容东胡人的形象说:“大冠若箕,修剑过颐”。可见,当时东胡人的帽子很大,像个簸箕,使用的青铜剑,竖在地上长度可以顶到下颏。当时,东胡人带着这种可以遮风挡雨的箕形大帽,骑着高头大马,手挥长剑,腰悬牛角制成的短弓,经常袭击燕、赵、齐等国。向中原人展示了他们的骑兵和骑兵战术。强悍的兵种和有效的战术立即被中原人学习、推广,灵活的马战就这样取代了笨拙的车战。
因为不断的发展、兼并,到了周朝乃至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已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个部落联合体,其中有活跃于东北部的以鱼猎为主的民族,有活跃于中部的游牧民族,有活跃于西部和南部游牧、农耕兼有的民族。
东胡强盛之时,有“控弦之士十余万”,以每户五人出一个能骑善射的控弦之士计算,东胡强盛时的人口达到70万左右。
在近800多年的过程中,东胡人始终生存在以蒙古科尔沁草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通过与中原各国发生的磨擦,,双方加深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加快,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
当然,说东胡人与殷商部落同祖同源,目前也是个假说,尚缺乏进一步的证据支持。不喜定居、不喜墓葬的东胡族留下的遗迹太少了,以至于我们无法从有限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历史的真相。
秦开破东胡,中国将东北收入囊中
战国时期,今天中国首都北京辖区内的密云地区原属于燕国管辖,地处燕国东北部。它是中原出入东北、内蒙地区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特殊,是边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中原地区经过东周时的诸侯纷争之后,进入了七雄争霸时期。多年的战乱使中原各诸侯国无暇他顾,北方游牧民族变得异常活跃,密云地区就成了他们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密云地区就成为拥有此地的燕国与北方游牧民族较量的重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