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归附于唐朝后,唐太宗在那里设置松漠都督府,封窟哥为都督,赐契丹姓“李”、“孙”两姓。李姓的契丹首领有李尽忠、李失活、李过折,孙姓的契丹部落首领有孙散曹、孙万荣等。这时,契丹族虽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孙两姓,且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皇族、后族均以耶律、萧为姓。“耶律”在汉族中就是“刘”,以“耶律”和“萧”作为姓氏是因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崇拜中原的汉高祖刘邦和贤相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中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开始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契丹族的两姓制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现,东丹王耶律倍入后唐,即被赐名李慕华,后改名李赞华,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各赐穆、罕、罗、易、盖等汉姓。
契丹族取名的方法很多,但一般都比较直接、粗俗、浅显。辽西郡王,辽景宗之弟耶律宗政之子取名耶律驴粪。在《辽史》中,还记载了有叫耶律马驴、耶律赤狗的的人。有按在家族中辈分排行来命名的,如耶律郭三、耶律吴九、耶律韩七、萧杨六等。有以出生时的体重取名的,如石抹五斤、耶律八斤。有以宗教术语取名的,如耶律观音、萧观音、萧和尚、耶律佛留、耶律大悲奴等。辽国的一位公主就名为耶律观音女。还有一类是比较儒雅的名字,一般都是契丹贵族选用的,汉族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被包含在名字里,如耶律仁先、耶律义先、萧德温、萧德良、萧孝穆等。
辽国灭亡后,契丹成为被统治民族。虽然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西辽,仍保持了耶律、萧两个姓氏,但在西辽被蒙古大军灭亡后,即逐渐被当地的回鹘等土著民族同化了。由契丹人八刺黑在伊朗中部建立的起儿漫王朝,则改信伊斯兰教,后裔姓名更是少有契丹姓痕迹。
金朝统治者为了报复辽国以前对金的欺压,把耶律改成移刺,萧改为石抹。《元史•食货志》记载,移刺是牵马的马卒,而石抹是奴婢的意思。此外,金国统治者为了拉拢安抚契丹的上层贵族,也曾把国姓“完颜”赐予他们。此外,金国还赐予了契丹族女真姓“蒲察”。但是,契丹人对金国的赐姓大多是不满的,把这看成是一种侮辱,因此仍有人以耶律、萧为姓。
元朝统治者为了统一中国,号召契丹人参加灭金、南宋的战争。契丹人因骁勇善战而屡建战功。许多契丹人奏请朝廷,要求复归本姓,并被批准。故元代契丹人耶律与萧,移刺与石抹四姓并存。在这一时期,契丹人还有改为黄、王、郑等汉姓的。现在,云南施甸等县的契丹后裔就是随蒙古大军征战到这里的,先由阿姓演变成“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后改成汉姓蒋、杨、李、赵。元朝以后,契丹姓氏已经大大减少,在史书中很少出现。
契丹姓氏的演变,促进了契丹文明的发展,也加快了契丹与其他民族融合的速度。因此,在契丹国淡出历史舞台后,契丹人也在历史记载中随之渐渐消失。
契丹大事记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契丹国。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渤海国,取得了胜利,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契丹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公元947年,辽世宗将契丹改国号为大辽,辽国正式建立。
公元983年,辽圣宗皇帝改国号辽为大契丹。
公元1104年,辽国在与宋军的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逼迫北宋订立了澶渊之盟,从此,辽国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1066年,道宗皇帝恢复了大辽的国号。
公元1031年,辽圣宗去世,辽国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所属的2500名士兵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并在战斗中节节胜利,掀起了反辽的序幕,也是辽国的军事实力由盛转衰的标志。
公元1124年,辽国在与金国的中京决战失败,次年辽国灭亡。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立“西辽”,是辽国复国的标志。
公元1218年,西辽被蒙古大军消灭,辽国正式灭亡。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