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唐代,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
来自康居的胡旋女
唐朝皇帝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皇帝。他耽于声色,任用奸相权戚,以致安史之乱爆发,国中涂炭。中唐诗人反思此段史事时,常常竭力为玄宗开脱,说其荒政怠朝是内为玉环所迷,外为胡人所惑。
长安宫廷歌舞之盛多半与玄宗的喜好有关,君有好,下必有所献。其中就有来自西域康居国的一种舞蹈,叫作“胡旋舞”。
长安当时是亚洲的中心。中亚一带基本都在大唐的治下。中亚一带的民族能歌善舞,康居国也不例外,在长安乐师中,就有善弹琵琶的康昆仑来自康居。据白居易记载:“天宝末,康居国献胡旋女。”《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康国者,一曰萨末健……国人嗜酒好歌舞……开元初,贡……驼鸟及越诺侏儒、胡旋女子。”康居国的歌舞早在开元之初就已经陆续进入长安。琵琶乐师康昆仑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编入大唐皇家乐队的。
康居国跳“胡旋舞”的女孩们来到长安后,带来了独特的舞蹈――胡旋舞。玄宗似乎并不喜欢这样一种旋转激烈的舞蹈,但是,杨玉环却立刻喜欢上了胡旋舞。
《唐书•乐志》曰:“康居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府杂录》曰:“胡旋舞居一小圆球子上舞,纵横腾掷,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从上述记载与描述可知,只要看过维吾尔等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几乎就可以想象出这种旋转舞蹈的形态来。少数民族的舞蹈很讲究舞者之间的交流,表达的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与皇家根据礼仪所需编排的程式化的乐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玄宗对这种舞蹈感到不自在,显然是与在这种舞蹈中舞者过于专注于自我表现,却不在乎如何去迎合皇帝有关。
白居易的《胡旋女》诗中写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两袖举,回雪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康居国来的胡旋舞女们在玄宗面前卖力地舞毕,原想得到玄宗的赞赏。结果,玄宗的表现却是: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玄宗有这种态度,胡旋舞女想进入大唐皇家梨园显然是不可能了。但长安毕竟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混口饭吃并不困难。康居国胡旋女在长安表演的效果大大出乎玄宗的意料,不但是民间风行胡旋舞,就连内宫妃子宫女中间也流行胡旋舞,特别是贵妃杨玉环尤其痴迷,天天在长生殿上练习胡旋舞。后来,不但宫里,就连官场上也流行起胡旋舞。胡旋舞成了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交谊舞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