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之祖,康居法藏
华严宗是唐初继法相宗之后成立的又一佛教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宗经,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意旨。
华严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北方的地论学者和南方的三论学者,华严宗人自称的学统传承关系则以隋唐之际的法顺为本宗初祖,唐初的智俨为二祖,法藏为三祖。其实,法顺和智俨只是华严宗的先驱者,法顺基本上是一位禅僧,曾劝人读《华严经》,相传作有《华严五教止观》,在其止观法门中把《华严》摆在最高的圆教的地位;他的弟子智俨著述较多,大力阐述《华严》思想,并提出了“十玄门”这一华严宗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是华严宗思想的核心是由法藏阐明的;华严宗的判教学说也是法藏提出的;在全国各地建立华严寺院,并普遍缔结宗奉《华严》的香社,也是由法藏推动促成的。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法藏。
法藏俗姓康,祖籍西域康居,祖先世代是康居国相,祖父迁来长安定居,从此入籍中国长安。所以说,法藏原本是康居人。
法藏生于公元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17岁时皈依佛教,曾入太白山(在陕西�县南)修行,学习佛经,回京后从云华寺华严大师智俨听讲《华严经》,前后9年。深受智俨赏识。公元668年(总章元年)智俨临终时,曾嘱门徒提携法藏,认为他专心钻研《华严经》,是绍隆遗法的希望所在。两年后,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去世,武则天将母亲的府邸改为太原寺,下诏剃度僧人。经过道成、薄尘推荐,法藏获准剃度,在太原寺出家。
此时,法藏只受了沙弥戒,在公元674年(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来,又在云华寺开讲。皇上下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法藏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称为贤首国师。自此以后,法藏经常参加翻译、广事讲说和著述,大振华严的宗风。
公元680年(高宗永隆元年),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来到长安,法藏往问西方的古德有没有关于佛一代教法的判释。据地婆诃罗说:印度那烂陀寺同时有两大论师,一位是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继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有、空、中三时教判;另一位是智光,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三时教判。地婆诃罗从印度带来的梵本中,有《入法界品》,法藏遂亲自和他对校,果然获得“善财求天主光等十善知识”和“文殊伸手按善财顶”两段,立即请地婆诃罗在西太原寺译出,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此后,法藏又奉诏和地婆诃罗及道成、薄尘等同译《密严》、《显识》等经论十余部,合共20卷。
公元690年(武后天授二年),于阗沙门提云般若在魏国东寺译经,法藏也列席译场。提云般若译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法藏特为该书作疏,发挥新义。
公元695年(证圣元年),于阗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重新翻译《华严经》,法藏奉诏笔受,后来补入日照法师所译两段。